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建构或重构有效归因方式,缓解社交焦虑。研究发现H学校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偏高,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没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大学生。该校学生较多做出努力、内部、内部成功和外部失败归因,不同特征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显著。社交焦虑与归因于能力、情境、运气、内部失败、外部失败和外部成功显著相关,但与归因于努力、内部成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建构或重构有效归因方式,缓解社交焦虑。研究发现H学校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偏高,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没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大学生。该校学生较多做出努力、内部、内部成功和外部失败归因,不同特征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显著。社交焦虑与归因于能力、情境、运气、内部失败、外部失败和外部成功显著相关,但与归因于努力、内部成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对烟台市230位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空巢”与城市老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老人孤独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巢”与老人的孤独感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的老人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代际间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子女是否孝顺及对自己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度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烟台市,“空巢”对老人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年孤独感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S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使用手机依赖指数(MP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S高校40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MPAI的平均得分为(35.43±11.06)分,大学生在性别、年级、户口性质、是否独生子女、民族、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恋爱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使用时长不同的大学生在MPAI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手机依赖高、低分组在SDS上的得分差异显著,SDS与MPAI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韦璞 《社会工作》2012,(10):71-74
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不同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差异状况,考察了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老年人孤独感差异方面,有配偶与无配偶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乡之间及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男女性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强,社会关系变量其次,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6.
陈云松  边燕杰 《社会》2015,35(1):92-120
本文使用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问卷调查数据,探讨饮食社交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社交聚餐频率对政治信任各维度均有负向效应,且这种侵蚀效应在不同体制、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和不同地区的人群间具有显著差别。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饭局”为途径来积累、维系和动员关系资本的过程,在特定的情境下往往伴随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对政治信任带来“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马尔克斯小说中以死亡为背景的人物的种种孤独感 :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 ,等等。  相似文献   

8.
苏一芳 《社会工作》2009,(20):26-2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了解性别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青海省高校在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研究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运用交叉列联表和Pearson卡方检验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对比分析,并对省内和省外高校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男女大学生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旅游信息来源、旅游目的地偏好和旅游费用来源等方面的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差异;(2)省内和省外高校的大学生,对当地旅游目的地偏好的性别差异略有不同,其他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大致相同。最后对开拓青海省男女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师范大学生寝室学风与学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邓红 《社科纵横》2008,23(5):142-143
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师范大学生寝室学风与学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考察结果显示:(1)师范大学生寝室学风的年级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寝室学风水平显著好于大四学生,大三学生的寝室学风水平分别较为显著和极其显著地好于大二和大四学生;(2)志向水平与总体学业满意度及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发展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3)不同寝室学风类型师范大学生在总体学业满意度及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发展满意度、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等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师范大学生寝室学风与学业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科普信息不少,可污名现象并没有显著减少,媒介影响抑郁症污名吗?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在校大学生媒介使用、媒介信任对抑郁症污名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在抑郁症污名态度形成上,信息类媒介使用可以显著增加抑郁症污名态度,而社交类媒介使用则对抑郁症污名态度有抑制作用。(2)在抑郁症污名行为上,信息类媒介使用没有直接影响,社交类媒介使用产生负面影响。(3)有关亲历者信息源发布的信任程度可以增强媒介使用对抑郁症污名态度、行为的影响;专家信息源的可信程度则会减少媒介使用对抑郁症污名态度和行为的负面影响。(4)人际沟通没有体现替代与强化的调节作用。研究对媒介使用与疾病污名的机制提供了解释路径,一定程度丰富了媒介可信度理论以及污名传播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荣贵  桂勇  孙小逸 《社会》2014,34(3):37-60
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索微博空间中环保非政府组织间关注/认同关系网的结构,并结合组织间网络、社会运动联盟、互联网研究文献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来探究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间存在紧密的虚拟联系。统计分析显示,组织间虚拟关系受网络自组织机制、组织资源、合适性原则(注册状态)、同质性原则(离线关系、地理位置、关注领域)和微博使用活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发挥“信号”功能,是组织可信赖性的基础,资源未知者不容易被关注/认同。对于资源已知者而言,资源匮乏者更积极利用微博平台。未注册组织主动与其他组织建立关系,注册组织则避免与未注册组织建立关系。具有线下合作关系或处于同一省份的组织之间更可能建立关注和认同关系,但活动领域仅对认同关系具有影响。微博使用活跃程度也对组织间关系具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妍  齐卫颖 《学术交流》2012,(8):218-221
网络社会意象是指大众在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社会化网络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与思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映射"。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社会意象的形成与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变动不居。网络社会意象可视化的合理设计,不仅便于洞悉舆情的发生、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与疏导。  相似文献   

15.
李正春 《学术交流》2005,(11):154-157
柳宗元和谢灵运同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文学成就斐然,而政治结局悲惨。两人政治悲剧的共同原因是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与才略。孤峭执著的政治人格和孤傲激切的性格品质,使他们在政治上空前孤立,而家族的式微则更加剧了他们孤独心态的形成。其诗文呈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正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博与大学生"微博控"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接受者——大众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向其他人传递各种信息.自媒体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个人主页等等,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是由普通的大众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成了"传播者".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本文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微博控"现象是否普遍化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满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内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赖度有多大?其诉求和发生机制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东西南北》2011,(12):26-27
过去的几年问,社交网络的开拓者见证了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为“偷菜”痴狂,也目送他们追逐微博而远去。从开心网到人人网,从各类BBS到微博,从此时到彼时,中国各大社交网站都不乏凝聚人气的手段,但尚未有真正脱颖而出者,成为真正能令网民安心地聚集栖息、将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投射其中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平 《学术交流》2007,(1):140-142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用失误是语用学在发展中的一个新兴分支。一般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即社交语用失误是隐性的,却比语言错误要严重得多。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加强文化间的相互渗透是减少社交语用失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以前说起段子高手,我们首先会想到相声演员。但随着微博的普及,不少明星也顺势进入段子圈,自带搞笑基因的“段王爷”戴军,自嘲自黑起来“能排进娱乐圈前三”。2012年12月,当人们沉浸在玛雅人世界末日的恐慌中时,一直拒绝社交网络的戴军,注册了微博账号,“周围到处都是负面情绪,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我想开通微博,每天发一个段子,让愿意看的人,能开心一下。”但戴军最大的改变并非在此,短短一个多月,戴军的微博粉丝就已经累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我校学生为例,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现状、依赖及对个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现场访谈与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调查问卷、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访谈自评问卷.结果受访高职医学生每天累计使用手机一半的时间花费在社交媒体App和娱乐上,100%使用微信、QQ,在睡前、醒后、课间、课上等重要的时间段,手机-社交媒体使用占用大量时间,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检出率为20.9%,若将其手机剥夺、或其连续长时间使用手机后相当部分学生在身心多方面有不适症状,"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题严重,这在性别、年级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信息化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过度依赖则影响其身心理健康、正常社交,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亟待尽快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