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是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之一。他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文学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都有精辟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研究一下茅盾有关文学批评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茅盾有过一系列论述。一九五八年,当他把自己十年来写的文学评论结集为《鼓吹集》出版时,他回忆了自己三十九年前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时,就是为了“赶任务”。那时的任务是反对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后常常写些小文章,都是为了赶任务。解放后,他更感到“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光荣的任务”,自己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任务的行列”,是“光荣的事儿”。联系文学战线的实际,对文学运动中有  相似文献   

2.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新一代代表。虽然他的批评观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系统批评理论,但已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年来,他还注意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等许多著作中,力图对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英美批评界别树一帜,反响甚大。本文就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文学的倾向性以及反映论等问题,对伊氏的观点略作评述。一、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显著特点在于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种种文学现象。这是他的文学观的基石。基于此,伊格尔顿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早期的文学批评郭志今王国维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时间不长,有关文学批评的论著也不多。1907年之前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除了《"红楼梦"评论》外,较重要的有《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论近年之学术界》、《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以及《古...  相似文献   

4.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许结 《浙江学刊》2007,(6):102-110
章太炎的文学批评观虽在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中有所论及,然因太炎视文学乃其学术之余事,故专论不多。而考察相关的评述,太炎的文学思想或被划入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派范畴,受到关注和赞扬;或又因其信而好古,反对委心向西及白话文,又被视为古文学的殿军,甚至遭贬斥为历史退化论的代表。其实,文学进化论只是缘生于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先设前提,它在肯定文学发展的同时又造成文学批评的单一化与非历史化倾向,而从文学的多元性及批评的个性化来看待章太炎文学观之循名责实的批评法、原始返本的认识论、取法汉晋的历史观与雅正闳硕的修辞说,颇具丰富内涵与个性色彩。而太炎以复古为蜕变之文学通变观的传统性,以"拨乱反正"为主旨之文学致用说的现代性,和以经学语境、名学规范与小学基础为内涵之文学批评观的特殊性,其成绩与失败、经验与教训,都是具有历史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研讨。文学现象提供给文学批评丰富的材料,不过,对于这些材料的意义的解释不是简单的镜映关系,即不是说材料就可以决定解释的基本趋向,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文学批评的相应套路和文学现象的结合,甚至包括批评家的个人秉性,才是决定批评的具体意向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鲍维娜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直接产生于妇女解放运动,它同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时代色彩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必然结果。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追问文学观念是反思文学批评的逻辑出发点,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应该从一个普遍的文学观念中自然生发出来。“只有我们改变对文学的既成观点的时候,才能改变我们对批评的看法。”①文学观念问题关乎文学的全局和经脉,它的澄清对文学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的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刚 《唐都学刊》2005,21(1):136-140
王仲生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批评一直关注、追踪着当代文坛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陕西作家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迹象.他的批评活动无疑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力量.其批评文本既不乏深刻的理论思考,又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正是这种诗性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的批评者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文学批评是针对文学现象的评说,它同文学创作同样古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分析总结,同时又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存在.文学批评有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几种基本类型.批评理念的变化、批评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同一文学作品运用不同批评方法亦会得出不同的评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批评坐标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批评结构系统的不同维度或不同的坐标轴线,对西方文学批评形态在不同向度上的展开和深化,以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纵向上的因袭传承,横向上的互相冲突与呼应、沟通与转换等种种现象加以观照分析,并阐发作者的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学新学科犹如一块“新大陆”,召唤和吸引了不少文学研究中的有志和有识之士。虽然会有海市蜃楼般地空喜一场,也会有远航触礁的沉没之险,但是,有些探索者知难而进,并确乎已有新发现、有新创见、有新拓展。傅修延和黄颇合力推出的新著《文学批评思维学》,便是文学新学科建设中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这部专著的观点、角度和论述都有新意,特别是把文学批评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加以总体把握和综合研究,倡导建立一门新学科——文学批评思维学,并对此建构了理论框架,阐发了基本范畴,说明了基本规律和一些思维模式,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性。  相似文献   

14.
李星的文学批评走过了这样一段路:从政治社会批评到用历史文化心理批评。这种过渡,更贴近文学创作规律。李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实主义文学观作为指导和基础,吸收了新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批评与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诗人S.马拉梅1894年访问牛津大学时,作了题为《音乐与文学》的演讲,谈到了当时法国诗坛的状况,他不无嘲弄且耸人听闻地宣称:"我当然要给你们带来新闻.甚至,这是最令人吃惊的新闻.它是史无前例的.这些新闻扰乱了诗的法则……是‘对诗的一剑’."在70年代,人们不禁会感到马拉梅这番话的回音,不过,这里所要讲的不是诗,而是文学批评,是"对批评的一剑".那些统  相似文献   

16.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断历史化──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化,在文学批评中是指发掘出作品的历史因素,它是对形式主义文 论强调文学“共时性”的反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过去作品在创作 时的历史语境,二是重构在当代创作中包含的历史传统,三是要在文学批评中体现出一 种历史过程性的观点。 不断历史化是文学批评面临的任务,也是它在批评中应采用的方法,更是文学批评 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对象都是处在历史的流程之中的,它必须在历 史流程中追溯过去,展示前景,从中找到它在现时维度中的合适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内涵关系、外延关系两个方面,将文学批评概括为四种基本形态:即本体阐释批评、考证批评、体验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并认为文学批评界各种批评方法、模式虽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从文学批评的基本形态上来说不外乎是这样四种,或者是四者的穿插交织,各种批评方法,模式都可纳入这些基本形式中来考察。在对这四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之后指出,将文学批评区分为几种基本形态来考察,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间多层次多侧面的本质关系,从而使文学批评起到更切实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克服以知、情、意三分法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弊病,从人类总体、社会历史、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和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统一中讨论文学批评意识的内在机制及其同社会的批评交际活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文学批评是内在于感性的理性活动,包容着非理性与超理性,是由象征的领悟与印象,无言观照与完满意象,自觉认识与逻辑意象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大形态互相衔接又彼此渗透,在各自内在与相互间的冲突中必然地变化发展,组成了螺旋向前的无限循环往复的系统,规定着文学批评永无止境的特点。在社会历史的制约和它自己内在矛盾的推动下,文学批评意识经过历史化与逻辑化的过程,意向文学批评的客观对象,由此个人的批评积淀、巩固、呈现于社会的文学批评史中,获得客观性与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0.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