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族从十七世纪开始,血缘“乌力楞”逐渐向地域“乌力楞”转化,由于其特殊的生存方式和历史原因,使鄂伦春族的地域“乌力楞”具有与农牧业村社不同的特点。 下面从八个方面分述之。 一、地域“乌力楞”占绝对优势,但仍有个别血缘“乌力楞”的存在。比如在毕拉尔路“乌力楞”中,只有约9%的“乌力楞”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个唯一的血缘“乌力楞”是由一个父系大家庭组成的。但这个“乌力楞”仍不能说是严格意义的父系家庭公社,因为除了血缘因素以外,其它方面都与其它“乌力楞”无异。 二、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这一点是农村公社的重要特征,鄂伦春族也没有例外。 在家庭公社阶段,公社实行严格的共产制原则,全部财产归公社集体所有,共同劳动,集体消费,只有一小部分个人用品除外。生产工具和住宅也无例外地归公所有。到了农村公  相似文献   

2.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之一。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过程,由于史料的匮乏,至今在学术上还不是已经很清楚的。这里只就此作一初略的考证,谈一点看法。 对于“鄂伦春”一词,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另一种是“山岭上的人”,持这种说法的人占多数。笔者认为,后一种解说系讹传附会,前一种解说方符合历史实际。在阿尔泰语系的许多北方民族中,称关在笼子里招唤同类的树雀为“鄂伦春”(实音“斡日勒”),用桦皮哨吹成仔鹿之叫声以诱引母鹿,或用母鹿之声诱引雄鹿者,均称  相似文献   

4.
一、驮运工具早期,鄂伦春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他们猎获的猎物和搬迁时所需携带的东西,主要是靠背背、肩扛和手提。直到定居以前,他们所剥的桦树皮、采集的野菜和野果,都是背回来;搭盖“斜仁柱”所需树杆都是扛回来;到河边打水都是提回来。鄂伦春族在使用马以前,主要是使用驯鹿。驯鹿是一种古老的驮运工具。关于鄂伦春族使用驯鹿,多种文献上都有记载。如《龙沙纪略》载:“鄂伦春无马多鹿,乘载与马无异,庐帐所在皆有之。”《黑龙江外记》载:“四不像亦鹿类,鄂伦春役之如牛马,有事哨之则来,科以盐则去,部人赖…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比较悠久,但可考证的史料却很少。因此,研究鄂伦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不能不依靠大量存在于鄂伦春民间的各种传说、神话,说唱、叙事歌及萨满神曲等。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原始信仰观念。即: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信仰习俗对于鄂伦春族的风俗礼仪,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恩格斯曾写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获得这样的反映。”费尔巴哈也说过:“自然不但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而且是它的始终如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在苏联《百科全书》中被叫做“南哈巴罗夫斯克地方的少数民族”。据1959年调查,所谓东部鄂伦春有394人,西部鄂伦春有83人,共约有450——500人。 起源 关于鄂伦春名称有如下说法。使这个名称开始进入学术领域的是法国航海家让·里沃斯。据说他于1787年访问了德·卡斯特里港,在那里遇到了自称“鄂伦春”的人们。至于他见到的是否现在所说的鄂伦春人,尚不清楚。里沃斯的报告引起学者之间的争论。施伦克认为,他所遇到的不是鄂伦春,而是奥罗奇。因为奥罗奇在通古斯语里,常把L发音R,所以不是OLCH,而是OR(O)CH。他认为到当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自称鄂伦春者。而施伦克把称作“肯戈尔”的民族向世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一个民族的发展,根本上说来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民族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着民族的发展水平,而要稳定、协调、高速发展民族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形式和正确的生产发展方针。鄂伦春民族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生产转向的问题,确定适合鄂伦春族历史发展特点和现时生产条件的生产形式,采取正确的生产发展方针,这是一个关系到鄂伦春民族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鄂伦春民族的生产转向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落成,已于1991年10月1日建旗40周年时开馆展出。 首次展出的是《鄂伦春狩猎文化陈列》,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林海猎民。主要介绍了鄂伦春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鄂伦春人的体质特征,鄂伦春族的族源及鄂伦春人古老的社会风貌。 第二部分,攫取经济。首先介绍了鄂伦舂人最基本的生产手段狩猎:陈列了自古以来的狩猎工具,演示了狩猎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还以标本、模型、图片等形式介绍了猎人的形象及狩猎的基本过程。陈列了捕鱼用的桦皮船和鱼网,介绍了“挡亮子”捕鱼方法及鄂伦春妇女在夏季采集野菜野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座落在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这是呼伦贝尔盟第一座民族学博物馆,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沿革和民族风俗。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收藏民族文物612件,展出文物300多件,图片100余幅,是目前我国保存和展出鄂伦春民族文物最多、最全的民族博物馆,分为兴安猎神、攫取经济、传统工艺、物质生活、精神文化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笔者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讷门高鲁和托高鲁两个鄂伦春族未定居点的社会历史调查。在调查工作将要结束的一天中午,原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末代佐领新君老人偕同讷门高鲁中所有老人约10余人,来到调查组驻地,新君老人用双手捧着“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交给调查组负责人。这方使用了六十多年的佐领铜质图记,他们作为珍贵文物赠送给调查组,这是在内蒙古境内搜集到的唯一一方鄂伦春佐领图记。 这方图记的印文,是用满文篆书所刻,汉译为“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印背右边刻有汉文楷书图记印文和“礼部造”;左边为满文楷书图记印文。印侧右边为“光字八百七十六号”;左边为汉文楷书“光绪十年四月 日”。图记为铜质方形,5.5×5.5厘米。椭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萨满教特点刍议郭淑云在我国信仰萨满教的北方诸民族中,鄂伦春族萨满教最具特色。与北方其他民族相比,鄂伦春族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生活方面,当其他民族已由原始狩猎生产相继转为游牧业、农业生产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鄂伦春族居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鄂伦春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文化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仙人柱”是鄂伦春族的标识符号。鄂伦春族的居住文化围绕着游猎生产活动而产生。无论是栖居形式、聚落特点还是居住生活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游猎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儒家追求的是日用之道,认为人类生活的道德理想存在于人伦关系之中。经过先秦及秦汉儒家的长期努力,他们逐步提炼出以“三个一体”、“五伦”或“纲纪”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此即人伦之道。个人处在人伦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礼制的要求存在着名分上的差别,同时儒家的理想生活是其全部社会组织皆有礼有乐,要在差别秩序中实现和谐,而实现和谐人伦关系的重要保障是个人身心的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14.
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一开始就参与历史过程并成为重要因素之一。一、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有关争议目前,理论界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两种生产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认为两种生产的含义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坚持着“生产本身又有两种”是同一内容。“直接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中的“直接生活”一词,指的就是人的直接生存,即人的生命的新陈代谢和繁衍。为了实现人的直接生存,一方面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而鄂伦春自治旗又是全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旗。鄂伦春民族不仅是对我国物质和精神财富有贡献的民族,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大兴安岭的忠实而勇敢的卫士。当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特邀请几位同志,撰写有关鄂伦春族经济、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的五篇学术文章,向兄弟的鄂伦春族人民表示热烈庆贺。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两个 :一是知识论基础 ,即一般知识论原则 ;一是存在论基础。生态存在论是一种以“内在关系存在论”为基础而不否认“主客体外在关系”的存在观。生态存在论的基本命题是 :“人以自然而存在 ,自然以人而存在”。“人以自然而存在”说的是人源于自然 ,以自然之“生”性为自己的“根性” ,或“类本质之根性” ;“自然以人而存在” ,说的是自然靠人的生存显现其存在 ,自然以人为其自组织演进的最高目的和价值 ,人是自然价值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述评○王春华洪时荣《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洪著)是一部对鄂伦春族发展道路做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历史是未来的基础,抛开历史,未来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分析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是经过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素材的提炼、加工和典型化而最后完成的。因此,它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或象征主义的。“狂人”这一形象,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这一类人(比如它的原型)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即所谓“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代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其植根于生活,存在于社会,因此它是真实可信的,现实的,而不是假定性的,诗化的,象征化或“拟狂化”的。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马恩全集》第3卷,第28~29页)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是对社会生活现象最高度的概括。它应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首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组成。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