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四、民间文学与传统体盲 乌尔奇人长期以来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因而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备受乌尔奇人的喜爱。乌尔奇人非常敬重民间故事家和歌手,认为一个擅于讲故事的人或一位好双手,会受到神灵的青眯,获得捕鱼或狩猎的成功。乌尔奇人喜欢听人讲故事,每一个到家来访的客人,在晚上都要讲一则故事,以感谢灶火神波佳,以赶走可能跟随他而来的恶鬼。乌尔奇人相信:恶鬼害怕故事,尤其是内容讲的是法术和英雄业绩的故事。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赫哲人的说唱伊玛堪故事,也应具有娱神、娱人和驱邪的多种功能。 即使在劳动最紧张的…  相似文献   

4.
王爽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202-203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即文学的狂欢化和双重性,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英国作家戴维·洛奇曾深入研究巴赫金的理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加狂欢化风格.这两位作家都是英美文学领域的带头人物,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存在论解读两位带头人物的作品,就可以理解狂欢化文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初版于一九五七年(原名《在茫茫的草原上》),是内蒙古当代文学上出现得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内蒙古文艺界并曾为此组织过多次讨论.现在,作者根据读者的意见,重新加工,对人物和故事作了较大的修改,已于去年九月由作家出版社重新出版.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在茫茫的察哈尔草原上,千千万万蒙古族人民为了寻求自己民族的解放,与  相似文献   

6.
广西作家东西以其犀利乖张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善于在荒诞与幽默中融入自己的深层思考.<反艾词大楼>就是作者通过反讽和陌生化的手法展示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尤其是女性的生存问题,揭露弱势群体的失语现状.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以美,给人以知识和智慧,给人以启迪和向往。蒙古族作家孟驰北的中篇小说《天鹅》(《民族作家》1986年6期)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只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颇有名望的青年野生动物学家秦景谷,一个是刚刚走出大  相似文献   

8.
《传奇》是张爱玲中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以作者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为参照,描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沪、港"洋厂社会"的故事,融入了作者对人性和世事的悲观思考,充满了"苍凉"的色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学术全然拒绝了故事学.到了"五四"运动前后,在眼光向下社会思潮的感召下,高雅的学术下嫁到民间,学者们纷纷关注民间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活动,故事学应运而生.20世纪的中国故事学无论运用何种范式,达到何种学术宗旨,依然都是围绕民间故事本身存在的重大主题展开:为什么要讲故事?故事如何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0.
阿苦有色  罗庆春 《民族学刊》2022,13(9):144-152, 16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精神主脉和审美旨归。第十二届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彝族作家吕翼的中篇小说《冤家的鞋子》和《马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彝汉青年乌铁和胡笙在乌蒙山区的个体生命经历与情感恩怨变迁,及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投身抗战洪流,抛弃前嫌、团结一心抵抗敌军,成为生死之交的感人故事。小说通过书写乌铁和胡笙的故事展现了彝汉人民从族际交往到生死交融的生命历程,在“恋歌”与“史诗”的交汇中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内蕴上的共融性,集中体现出作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审美精神诉求。小说丰富和补充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抗战叙事,赞美了我国各民族普通百姓伟大无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的很多作品都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然而本质上,已经和"稗官野史"类的唐传奇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元杂剧作家尚仲贤,就将唐代李朝威所作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成了元杂剧《柳毅传书》.在剧本里加入了唐传奇小说所无法做到的表演形式,让思想更接近于市民们的意识层面.之前小说中的故事传奇性已经开始减弱,而更偏近于对人现实处境的刻画.故事中体现更多的,是普遍的市民意识而不是直接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青春畅销小说《怦然心动》讲述了一段初恋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态度转变通过小说中的一棵无花果树被凸显出来.树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作为重要的象征符号,展示出了男、女主角的坚持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肖勤的发现     
叶梅 《中国民族》2013,(2):76-76
盘点近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圈,仡佬族女作家肖勤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最引人关注的新秀之一。这位一直生活在贵州湄潭县的女子,这两年先后在《民族文学》、《当代》等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暖》、《丹砂的记忆》、《金宝》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并为《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载。  相似文献   

14.
所谓视角(或称视点,聚焦)是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就是叙述人(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怎样的位置上讲述故事或叙事角度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而变化.叙事视角是建构叙事虚构作品的基础.不同的叙事媒介决定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叙事效果.本文以小说<红高粱>与电影<红高粱>为例比较分析了小说与电影的叙事视角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湘西籍苗族作家沈从文以他土生土长的乡土生活和人物为题材,写出过一大批具有中华民族风骨与借鉴西方文学各流派的、多样性相统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中以三十年代问世的中篇小说《边城》最富特色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怀赞美湘西“边民”们淳厚善良的品性,以细腻的笔触和清丽婉转的文字描述了这里古老的民俗和秀丽的风光,特别是主人公翠翠那纯洁善良的品质和她在爱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遭遇,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唤起了读者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同时又不能不令读者掩卷深思。翠翠的形象是真实而动人的。沈从文是怎样塑造这个湘西少女的典  相似文献   

16.
距离     
年少的印象中,只有花开没有花谢.记得清晨绽开的第一朵鲜花,蘸着露,反映着阳光的七彩斑斓,总使我情不自禁地将鼻子深深地埋入花蕊中,而后,那朵花便会别在我的衣襟上,心中的喜悦为此而盈满……一、曾有过许多梦,美丽而缥渺一度觉得自己不是个凡夫俗子,一度觉得自己很是与众不同.于是,在未来的设计中,为自己绘就了一幅蓝图. 曾有一个幼稚纯真的梦.源于看了台湾作家的几部书,为其中凄美哀怨的故事所动,便想,将来会有那么一天,自己坐在一个温馨的室内,也写那些凄美哀怨的故事……这梦强烈而诱惑,使我为之神魂颠倒.告诉了  相似文献   

17.
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内蒙古自治区当代的许多蒙古族作家,都是解放后在党的大力培养与亲切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由于他们直接承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阳光和雨露,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汉族同志的热情帮助,所以往往进步很快。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55年,他的话剧剧本《草原民兵》就得到过好评;近几年来他的短篇小说,更引起了文艺界的重  相似文献   

18.
王蒙说张炜的作品:“是从民间寻找人情味,寻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对大地、对人的肯定”。读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中篇小说《门前有条弯弯的河》(见作者的小说集《刘维根的乡下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小说通过“我”的追忆,用了7万余字的篇幅,娓娓讲述了“我”勤劳朴实的父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把“我”三兄弟培养成才——金哥当上教师,银哥当上了兵,而“我”则成了小溪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读者从作品所描绘的土家人的历史和当代的生活画卷中,不仅可…  相似文献   

19.
谈起北京援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解国栋仿佛是一本"行走的纪念册",尤其对自己任职北京市西藏拉萨指挥部宣传联络部部长这3年的经历,他更是如数家珍。"组团式"医疗援藏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创"三甲"、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通过网络与北京四中"同上一节课"、首都来的"文艺轻骑兵"在拉萨的精彩演出……回忆起"援友"们为受援地作出的积极贡献,他感慨且深情。作为一名援藏工作宣传干部,这个会讲故事的人,却不爱讲自己的故事。他常常忘记,自己也是这些援藏故事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婚姻遭遇及其逐渐为金钱毁灭,后期又去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大多认为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人性泯灭的女人.以格雷马斯的理论为基点,从"符号矩形"的角度着手,浅析曹七巧在"二项对立"的争斗中缘何从可爱异化为可怕,并由此启发女性对传统爱情婚姻进行自省,进而对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