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范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式,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认识思维方式、自然观和文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建立起天地人三才并立的总体框架,在自然观上是一种生成论自然观;其建立的“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科学而又贯穿于各学科当中的统一的模型体系;在认识思维方式上走的是一条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思维路线。中国传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两者都是有机整体论、生成论,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当代复杂性科学在研究范围上也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科学重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修圆慧 《北方论丛》2007,(2):101-104
康有为参合中西自然观,改进了中国传统的气本原论,使中国本原论更加丰富和具体。康有为提出的世界可知和“兼天人而用”的思想很有见地。他对自然所持有的同情、谦虚、亲近的态度包含着合理的成分。诚然,他的自然观还很不完善,但对中国自然观的发展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晚明科学家以传统气论的气本、气化和气物感应三大观点来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发展和联系,促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在晚明时期达到历史高峰.但晚明气论自然观由于自身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以及固有的物质观和方法论缺陷,与西方近代科学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合辙,无法引导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转型和变革.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自然观继承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和“生元”学说,改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以“气”为基础的自然观,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进化和世界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科学概括,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世界本源说、世界进化说和世界结构说,从而形成了以自然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曾振宇的反批评文章给予答复 ,以证《“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对曾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的批评并非“颠倒黑白”、“诬陷与中伤他人” ,亦非在曾书的“一些枝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曾书作者采自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说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是遵循“原始思维”之“互渗律”的“前哲学概念” ,才真正会“导致中国本土哲学独创性文化品格的沦丧与西方文化权力话语的横行”。本文举证说明 ,曾书严重“曲解”或“篡改”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一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差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干范畴,王充气论是中国古典气论的典型样式。泛生命性、泛道德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是王充气论乃至中国古典气论的四大特质。在近代严复气论产生之前,古典气论的四大内在缺陷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哲学超越。气不是一个哲学“纯粹概念”,气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气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广而论之,道、理、天、心等主干概念也具有与气同样的哲学本质。缘此,学术界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元气论”中包含有许多重要的自然观及科学思想,它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中“以太论”、“场论”、“量子场论”等的影响,为近现代物理学作出了贡献;“元气论”对现代物理学难题也将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谶纬与元气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气”的概念,从来未形成“气候”,也未被纳入哲学范畴。曾出现过有人把气看作一切物体的始基的观点,但被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排挤出了哲学概念。东方的中国则不然,气的观念,渗透在意识、生活各个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用“气”来解释自然,评品人事。有哲学的精气论、气一元论、道气一元论、气化论,气本论等等。至于文学艺术中使用气这个概念的。更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先秦儒家的孔子不谈气,倒是春秋时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把“气”纳入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后来的宋尹学派提出了“精气论”的观点。《庄子、知北游》篇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种认识,显然是把气当作生成万物的范畴来看待。可以说,把“气”确定为本体论的基本概念的,最终恐怕是非庄子莫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何以可能—如何契合”的解释学递进范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衔接,集中体现为二者在民生观、自然观、世界观、道德观、实践观等方面具有深度共通性。立足民生观探赜,人民至上思想与中华传统民为邦本文化的内在伦理主旨相契合;依据自然观辨析,和谐共生思想与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文化具有伦理传承性;基于世界观审思,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协和万邦文化的伦理延展;根植道德观考量,向善向上思想是对中华传统修身正己文化的伦理阐扬;着眼实践观洞悉,躬身力行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经世致用文化的伦理拓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作为东方特殊的医学社会学 ,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其中有不少内容未能被纳入中医药学的现代分科之中 ,亦鲜见学者对其进行较多的研究。从“医政相通及其文化心理”来看 ,“治病治国论”、“医儒合一论”、“上医医国论”、“良相良医论”等四个方面反映出了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及中医文化自身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13.
隋唐五代时期的自然观,学界一般都以儒家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而对佛道二教不甚注意.诚然,柳宗元“庞昧革化惟元气存”的宇宙论和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天人关系论,确实代表了那个时期自然观方面的主流,在中国古代自然现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不可抹杀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佛道二教在自然观方面也有许多极富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值得引起哲学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的重视.佛教虽然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统统归结为“心”和“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但在关于空间和时间、联系和变化等自然范畴方面,却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创见.道教建立了一个神仙王国来作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一种有神论的自然观,但在天人关系和变化理论方面,却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本文即拟对以上两个方面作一点具体的讨论和展开.  相似文献   

14.
曾繁仁  李如 《东岳论丛》2023,(5):58-63+191
杜威在中国访学的两年既是学术之旅也是艺术之旅,他高度赞赏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深受熏陶感染,他的美学论著《艺术即经验》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其“经验自然主义自然观”受到老子“无为”哲学的影响,他的“经验论美学观”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杜威的“经验论美学”是中国传统“生生美学”之花的异域绽放,对于我们进一步确立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黄海德 《东南学术》2005,1(5):116-121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只要我们对西方的比较文化研究作一番历史的巡礼,就会发现有两大传统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种是源于古罗马的“中国文化赞美论”的传统,另一种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东方文化否定论”而衍生的“中国文化否定论”的传统。二者在悠久的岁月中呈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对立态势。进而,只要我们对这两大传统的对立作一点稍微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对立在相当  相似文献   

17.
试论洪大容的实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朝鲜李朝后期的“北学派”肇始于洪大容,他的实学思想具有开创意义,尤其在宇宙自然观方面,为“北学派”实学奠定了宇宙自然观、世界观的基础。他的“实心实学”也受到当代韩、日两国实学界的关注。在“北学派”实学家中,洪大容最先到了中国,考察了京、热、冀、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情、风土文物,最早提出了北学中国的主张,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和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戴震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自然观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王夫之的气论,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对气化之“分理”作了更为细微的考察,强调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气”,原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之一。把这一概念移用到文学理论,应始于魏文帝曹丕。而作为一个新产生的文学理论概念,其最后形成还应归于南朝的刘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刘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发与充实,使“文气”的涵义才臻于明确与完善。 据粗略统计,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使用“气”这个概念共达七十一处。就其涵义的差异性说,这七十一处“气”可以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0.
张义宾 《文史哲》2006,(1):102-107
现代学者们在研究传统气论文艺观的过程中,虽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观点在根本上都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在于以西方二元文化模式为理论平台阐释中国传统思想,使之变成了一堆填充西方思想框架的“死”材料,从而失掉了民族精神。只有超越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二元模式,在民族化、本土化的语境中,才能对传统气论文艺观做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