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汉语最早的资料。以往研究甲骨文虚词的论著所收词条主要是单音虚词,“虚词的搭配和对举”有些被忽视。甲骨文“虚词的搭配和对举”是汉语虚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这方面的整理和研究还很不够,有待我们去开掘。新出版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依内容可分为七类:表示两件事情之间时间关系、表示时间远近关系、表示地点远近关系、表示动作行为涉及对象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决断疑惑和否定等,由此可以窥见甲骨文虚词世界丰富多彩的面貌。此前学者认为甲骨文这方面的材料很贫乏,这种认识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0·1]语言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无形态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根据结构学特征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突厥语按形态学分类法属于粘着语,从结构学特征来讲,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兼有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Ф·艾尼尤夫在《突厥语的分析形态学,任务和问题》一文中指出:“突厥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综合”是指借助词缀表示语法意义,“分析”是指借助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这里的“虚词”是分析型形态,充当分析型形态的虚词与实词结合构成了分析型形式。  相似文献   

4.
“何以……为”类说法曾因所用虚词用法被误解而发生过结构的变异,由“宾·介·宾·动”式变异为“状·动·宾·语气词”式。变异前后表示的意思大致接近,但有区别。“奚以……为”、“何以为”“奚以为”等是由变异前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恶用……为”、“安以……为”“何……为”等则是由变异后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所以“何以……为”类习惯说法其来源及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汉语意合法浅谈陈玉琴在语言的类型分类法(也叫形态分类法)上,汉语属分析型语言(即孤立语、词根语或无形态语)。其特点是“词基本上无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形态变化非常少,语法关系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汉语的特点制约着汉人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  相似文献   

7.
“然”,[解字]:()形声字。“灬”表示其形,“ran”表示其声,“灬”视为火.“”即是犬之肉,固有在火上烧烤大肉之一说。“然”原本是燃烧之意,《墨子·各穴》“以领炉火之然也”。这种词义后来被分离0去,用“燃”替代。「解词](1)是、对、不错。例: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2)作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例:所以然、不尽然,《论语·宪问》“其然岂其然乎。”(3)作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转折。既然、但是。例:然则、然而,《史记·高祖本记})“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勒也”。(4)作助词,表…  相似文献   

8.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傅子柏新西兰“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的短篇小说《苍蝇》,“对事物和事件使用了准确有形的象征”①。乍一看来,“苍蝇”与“战争”毫无关联,但细加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10.
论西宁话里的虚词“lia”都兴宙在以西宁话为代表的青海方言里,“li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虚词。现代西宁话中,虚词“lia”的使用频率很高,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十分复杂,它的用法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特点。因为没有相应的汉字,有些记录西宁方言的书面材料里把这个...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分化的角度入手,并参考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对“V上”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是把“上”按词性分为2大类:上1(实词)和上2(虚词)。然后按语义又把“上1”分为3小类:基本义、表示接触或增添、表示达到或达成;“上2”分为2小类:提示新变化、量标记。实践证明这种分类有益于对韩汉语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V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2.
虚词“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二是用在句尾表示论断的语气。如《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战?不多也。”前一个“也”字用在句中,顿宕一下语气以引出谓语;后一个“也”字用在句尾,表示说话人对所陈述事情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3.
裸奔的钞票     
下午,林耀谨拎着一网兜钱去上火车,那钱足有10万多元,所有人都张望着他,议论纷纷。乘警小吴觉得太奇怪了,就在车厢门口拦住了他。林耀谨冲他大有深意地眨眨眼睛:“同志,没事的时候请配合一下。”然后就进了13号车厢。小吴觉得林耀谨话中有话,马上去向列车长老黄汇报。老黄问:“那人不像神经病吧?”小  相似文献   

14.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就清楚语言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命题内容方面的,修辞学方面的,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等等。然而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62)首次阐明了有许多事情是讲话者能用语言来实现的。他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有些言语不是对某个信息的陈述或提问,而是实施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言则行”①,即人们使用言语去实施某种行为。从语用学观点看,言语本身就是某种行为,称为“有所为之言”(performatives)。言语行为是交际行为,是由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下就某个主题与听话人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16.
在杨克定(1988)、王国栓(2003)、朱庆之(1992)、徐丹(2005)和胡敕瑞(2006)等作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去(离开)+O起点”格式到“去(前往)+O终点”格式过程中“去”的词义句法演变机制发现,“去+O终点”格式只能作为“去”及物化的标志,不能作为“去”产生“离开”义的标志。“去(离开)”在一定句法格式和语境中,先是在情状体上由瞬时达成体变为持续体(西汉时期完成),之后经历了主观指示和终点客事的赋予(东汉中后期完成).由此产生了“前往”义的“去”。尔后,常用格式“去(前往)+Vm+O终点”发生重新分析,O终点被分析为“去(前往)”和Vm共享的宾语“去(前往)”才特威了及物动词(东晋时期完成)。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了_1”和“了_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了_1”和“了_2”边勤奋一般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把虚词性的、轻读的“了”分为“了1”和“了2”。“了1”是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等语气。十多年来关于“了1”和“了2”...  相似文献   

18.
《番汉合时掌中珠》(以下简称《掌中珠》)中添加符号以辅助注音的第二种方式,是在注音汉字的上下角添加“。”符号,如:等。在注音汉字左下角添加“。”符号的有31个,计79字次:。百(帮·入)。亡、。每、暮、。末。没(明·平、上、去、入)①。多(端·平)。托(透·入)。宁。能、。你(明·平、上)。割(见·入)。刻。客(溪·入)。吴、。我、。悟、。玉(疑·平、上、去、入)。祖、。足。积(精·上、入)。藏(从·平)。责(庄·入)。罨(影·上)。良。留、。里。领、。勒。六合(来·平、上、入)在注音汉字左上角添加…  相似文献   

19.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