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责任与道德评价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具有自然的、社会的两种属性,那么,人的需要也就表现在自然的、社会的两个方面,即人的自然需要和人的社会需要,这两个需要使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多种的可能性。这样,人在一生活动中,为了谋得生活和生产资料,不仅要和自然界打交道。从而产生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人的生活中,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每个人都必然地为了自身的需求而选择个人认为合适的行为。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行为的呢?行为的善恶是如何判断的?善,既然是一种美好的道德,那么道德的基础又是什么?等等…  相似文献   

2.
道德赏罚就是缘于主体行为或品质善恶的奖赏与惩罚。善恶与赏罚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加以阐释。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利益关系方面,它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二、在道德的社会表现形式方面,它是道德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的必要保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是建立在一足的、作为一种行为动力的情感反应基础之上的:首先,社会性的情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社会赏罚;其次,主体针对自己的“自我情感”有时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自我赏罚”;最后,个体的某种情感体验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赏或罚。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没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现象:一是农民与市民相比政治权利缺失,没有权利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二是农民政治素质低下、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形成了“等、靠、要”的政治态度,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意识;三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去代表农民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政治上“失语”,政治上的“失语”则又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政治的角度考量。  相似文献   

5.
政治和道德有着各自的规定性,二者有质的区别。然而,政治和道德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革命者从投身革命担负一定政治任务之日起,就要用道德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各种关系。因此,无产阶级的政治与道德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为人民服务”。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既要讲政治,又要讲道德。割裂政治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太史公曰”是指司马迁《史记》各篇人物传记结末的评赞文字.先秦史家写史都没有这类文字,这种写史体例是太史公的独创.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般只能在写人叙事中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美学思想.司马迁为弥补其不足,在人物传记之后加上一段“太史公曰”,以此来直接地评判历史和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无拘无束地抒发自己的情志,驰骋自己的文思,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对那些伟大、崇高、善良的人物,倾注自己无限的热爱与敬仰之情;从而表达对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追求;对那些卑鄙、好邪、阴险…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易经提出的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识和生活智慧。易经中的忧患意识,经过《易传》的阐发,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生活中,提出了物极则反、居安思危的治国原则,并且基于居安思危和拨乱反正的忧患意识,提出改制的要求。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在道德生活、人生观中,提出了在危险和困境中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做人准则的“唯义所适”的义命观。这是中华学人安身立命的依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评《经济人和道德人》肖启明唐继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重义轻利”、“尚德轻得”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它要造就的人是一种单向度的“道德人”;而西方市场经济条件又孕育着亚当·斯密的所谓“经济人”,人们在行为中只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生活似乎失去了久已习惯的秩序,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校正道德生活座标系,建立道德生活新秩序的迫切要求。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人们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实践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它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大的广泛性。人们用它去评价社会道德生活,去确立对待社会道德生活变化所采取的态度,去指导自身的道德言行。因而,人们对待道德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道德走向与个人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的社会道德走向 ,应从分析市场经济对人的行为有何改变入手。市场经济对人的最大改变就是允许人利己或追求利益最大化 ,并不必然导致损人利己。关键在于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中国目前之所以会出现“道德滑坡” ,是因为新旧规则体系正处转换期。尽管恢复正常道德生活的根本在于能否尽快重构社会规则体系 ,但个人此时也有个人的伦理责任 :其一是积极参与社会规则的制定与看护 ;其二是在面对社会规则的“空场”时 ,要注意守住自己的良心。  相似文献   

11.
“优言无尤”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优人说话没有过错。先秦两汉的有关文献表明:官廷优人的职业身份是生活在君主身边的调谑艺人,进言可以借助表演的手段,其语言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优人的社会身份是音乐奴隶,和君主之间悬殊巨大,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优言元尤”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在道、佛二氏看来,俗世生活的一切,仅属“方便施设”,不可以没有,又不可以过分执“真”。面对俗世生活的不“真”乃至“荒诞”,人应当有一种超越追求,拥有一份“真常心”(对本真与终极的关怀);但俗世生活的不“真”与“荒诞”,既然又体现为一种无法罢脱的“客观普遍必然性”,那么对周围世界种种“恶”的变化也应该是可以容涵,可以以“平常心”收摄之。心灵就在这平静、恬淡地对待“人间世”种种是非、善恶、得失、去住之间,由于无所排拒、无所牵系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3.
智慧·谦虚     
智慧是人的相对完善的认知能力;智慧分为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道德智慧与利人行为成正比而与害人行为成反比;非道德智慧可能与利人行为成正比,也可能与损人行为成正比。要取得智慧,应具备天资,应努力学习。谦虚是较低地看待自己而较高地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谦虚是一种卑己尊人的大善;人要具有谦虚的德行就应“以己之短量人之长”和“与强者比”。  相似文献   

14.
丸山敏雄先生面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问题,要求人们从改变家庭生活的道德观念做起,乐观地去接受生活的挑战。他认为“德福一致”是道德现象存在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善恶行为应该与他们的“幸”与“不幸”是一致的。他把实践视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注重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按照“明朗”、“爱和”、“喜动”和“纯情”的原则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发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无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内部、政治主体之间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状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综合反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应具有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稳定高效的发展指向以及廉洁自律的制度保障、丰厚纯洁的社会土壤等特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看好“总开关”,牢筑理想信念基础;紧盯“关键点”,严把选人用人标准;着眼“防火墙”,深化监督制度改革;深耕“涵养地”,优化政风社风互动,持续用力,锲而不舍地追求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17.
职高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绝大多数将直接投身到建设“四化”的实践中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职高阶段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必须努力提高职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三方面的整体教育,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功能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如果说普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会受应试教育干扰,或多或少跟着高考指挥棒转;那么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可摆脱升学率的束缚,在提高实效性方面多…  相似文献   

18.
论苏舜钦诗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苏舜钦诗歌的艺术特色胡问涛,罗琴作为一个积极从事政治革新和诗文革新的文学家,北宋的苏舜钦有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关于文与道的关系,他在《上孙冲谏议书》中认为文是道德之“表”:“文者,表而已矣。”《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又说:“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  相似文献   

19.
“人生法则”是道德标准,或者说是道德法则,人们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态度和生活。而且实际上它是一种宗教信仰,人们坚持按自己的信仰行事,决不去违背它,“人生法则”与土地法相像,人们无论如何也要遵守。所以,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审慎是对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在思想史上有两种差异甚大的方式,并由此带来了政治话语的古今之变。亚里士多德的审慎,它要求人们结合一个总体的根本善去把握具体情境中的善,而一个人的本性只能够在一个有法律和正义的城邦(政治)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只有在伦理与政治统一的世界里,这种审慎才是可能的。但马基雅维里诉诸“命运”概念,强调政治世界的偶然性与冲突,割裂政治世界与自然目的之间的关联,政治审慎由此转向了政治领域的自身逻辑,关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真理”,以国家的需要而不是善的理念或永恒原则去指导政治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