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觅见之早年菲华文艺期刊,虽然数量不多,却颇具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料价值.它们包括四种不同的刊物,其中三种为创刊号,出版时间分别为1932、1934、1936和1937年;它们既有文艺刊物,也有文艺份量不同的综合性刊物以及纯政治宣传刊物.从中可窥见当时菲华文艺期刊乃至菲华文坛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郭恋东 《兰州学刊》2005,1(5):317-320
创作与翻译并重是现代文艺期刊的一大特点,对现代文艺期刊当中创作的梳理、研究、评价,早已是蔚为大观,而对其中的翻译状况的研究则可以说是存在欠缺.对现代文艺期刊当中专载译文的期刊介绍,有利于对整个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专载译文的现代文艺期刊和其他现代文艺期刊当中的翻译专号、外国文学专号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学的繁荣当然也包括翻译的繁荣,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对现代文艺期刊的研究,不应该缺少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范泉先生40年代在上海主编的《文艺春秋》月刊,是一个重要而又奇特的刊物.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上海40年代持续时间最长、基本上按月出版、囊括了国统区绝大部分重要作家、而进步倾向又十分鲜明的一个纯文艺刊物,它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出版史,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说它奇特,是因为在它身上,有一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一些多年来未经消释的疑问.(一)当时一般刊物大都"短命",唯独《文艺春秋》却历时久远.在40年代国统区,由于政治环境险恶,作家和编辑生活困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那些具有进步倾向的文艺刊物常常是比较"短命"的.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一书收录的文学刊物(包括部分文化刊物)为例,40年代出版于上海、北平、  相似文献   

4.
从久远的古希腊时代开始,文艺理论家们便对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行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对欣赏者的研究则很少,即使有,也是依附于作家心理研究大题之下的副产品而已。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的产生,文艺观念发生了变化。接受美学把文艺创作看成是“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艺欣赏第一次被赋予主体的地位和意义,强调接受对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文艺欣赏,是文艺活动的终端,是实现作品客观作用与价值的最后环节,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效果,均要通过欣赏这个最后环节,通过欣赏者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生活 心灵 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这命题不能说不对。但有的文艺评论家却太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了作家心灵对于创作的作用,却是不尽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郭武群 《江淮论坛》2007,12(4):143-146
现代传媒与文学联姻诞生了报纸文艺副刊.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现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毫不夸张地说它支撑起新文学的半壁河山.由于诸多知名作家加盟文艺副刊,提高了文艺副刊的品位,使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文艺观,强调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也强调作家世界观的改造,思想的革命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却对作家创作时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对文艺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不够。常常出现以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重庆陪都地位的确定,国内众多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家协会、文艺刊物纷纷荟萃于此,促使重庆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中心,给当时重庆文学艺术带来了相对繁荣。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民俗的现代性联姻为五四民俗启蒙与现代文学创作的互动提供了历史语境,而民俗与文学共同的"启蒙"特征是两者进行互动和对话的内在动因.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率先形成民俗自觉意识,并以文艺民俗创作为突破口体悟并实践了这一启蒙思想,这对于现代文学作家的整体民俗启蒙创作有着非同寻常的领衔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文学艺术刊物开展了文艺如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于后: (一)关于创作题材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文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创作题材是广阔的。文艺家要把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放在首位,但是建国三十年要写,“五·四”以来的六十年也应该写,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以至古代两三千年也可以写,题材不应有禁区。我们应当力求创作题材多样化。凡是对人民有利的题材都可以写,凡是能满足人民正当精神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都是为“四化”服务的。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和多样题材为‘四化’服务。既要提倡直接反映‘四化’的作品,也要欢迎作家间接反映‘四化’的作品;既要号召作家深入生活,努力熟悉新的时代,新的群众,也要鼓励他们写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生活;既可以写现代,也可以写近代和古代。  相似文献   

12.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规约着作家必须首先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立场进行认同,必须附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诉求。然而陈登科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着某种倔强的认同,这与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构成了一定的张力,迫使陈登科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赋予了陈登科现象更丰富的内核。从身份认同视角考量陈登科现象的生成,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工农兵作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 ,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在多元化拓展中 ,存在着凸显文学的个体性而疏离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的倾向 ,致使一些创作的个人化缺乏深厚的时代与社会的内涵。古今中外文艺实践一再证明 ,文艺活动是以作家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 ,而作家的审美实践绝非是孤立的、封闭的“自我”世界 ,而是主客体的内在契合、个人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文艺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的有机统一中 ,既要重视文艺主体的审美自由追求 ,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性与独创性 ,又不可忽视个体创造反映时代的要求 ,具有社会的审美效应 ,满足大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文化期待。因此 ,重温马克思主义文艺与人的辩证关系的论述 ,对于从理论上确立文学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构成 ,解决创作中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深度融合 ,提高创作与批评的当代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都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作家、理论家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迅速拓展,这是时代改革浪潮在文艺领域中激起的回响。只有了解作家进行创作时的心理历程和精神状态,了解作家创作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对其作品含蕴有较透彻的领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锡金,是活跃于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他生于1915年1月3日,原籍江苏省宜兴县.本名蒋锡金;锡金,是他的常用笔名,此外还用过霍亭、束胥、长庚、蒋镛、蒋策、S·K等十余个笔名.锡金从1932年开始为地方报纸撰稿.1934年春,当他19岁的时候,即在上海《申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由一个业余作者成为专业作家,全力投入抗日文艺运动.1938年至1945年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锡金由武汉到广州,又由广州到香港,再由香港到上海“孤岛”,一直在文艺战线上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一批宣传和歌颂抗战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作品,同时积极从事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并参加多种抗战文艺刊物的创办、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对抗战文艺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艺期刊作为文学的现代性物质载体,在文学介入公共领域、文坛的形成和发展、文学制度的确立、作家队伍的挖掘和凝聚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复杂多变的现当代进程中,韩国的文艺期刊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流变更是折射出韩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空间位移。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可从政治场、文学场、经济场等多个场域相互交错与博弈的历史空间中,探索韩国的文艺期刊自身的立足点、发展轨迹及其本土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毕生所关注的问题。赫拉普钦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围绕作家的创作个性,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创作个性理论,成功克服了庸俗的文学社会学和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束缚,卓有成效地发展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回族文学由于作家复合型文化结构 ,植根于伊斯兰文化内核的创作本质 ,民间艺术文化的滋养与借鉴 ,中外文艺思潮的冲击与影响 ,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0.
一 在艰难中兴起的抗日小说 东北沦陷时期的小说,是随着被战火摧残的文艺复苏而艰难兴起的。文学社团的兴起,“星星剧团”的建立,报纸文艺副刊的创办,不仅团结和吸引了一批爱国进步作家及文学青年,而且也为发表文艺作品提供了园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家,以及一些文学爱好者,便在自己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中,自然的倾注了反满抗日的内容。于是,小说创作也就有了新的天地。 1932年以后,在哈尔滨最早冲破敌人的文化罗网,报告革命文艺信息的《哈尔滨新报》的《新潮》副刊,是我党第一个公开创办的文艺园地,萧红、罗烽、舒群等作家,经常为这个副刊撰稿,后来因为哈尔滨发大水,报社被大水冲垮而停办。时隔不久,围绕“牵牛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