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与锻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隐匿于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深层结构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着力发掘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对于当下社会的全方位侵袭,无产阶级意识甚至无产阶级主体自身在后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下业已成为值得怀疑的“伪命题”.而毛泽东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视为拉近与工农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认为通过体力劳动能够切身感受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强化对于自身阶级的认同,有助于建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毛泽东关于体力劳动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处于低谷与挑战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种多样可能性参照.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与锻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隐匿于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深层结构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着力发掘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对于当下社会的全方位侵袭,无产阶级意识甚至无产阶级主体自身在后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下业已成为值得怀疑的“伪命题”.而毛泽东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视为拉近与工农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认为通过体力劳动能够切身感受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强化对于自身阶级的认同,有助于建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毛泽东关于体力劳动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处于低谷与挑战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种多样可能性参照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培育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作为方法论,系统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点、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质,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以“阶级意识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战略,并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革命策略的争论,提出了以“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策略,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完整内容。不同于那种以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二分为基础,抽象探讨正义、自由和平等等主题的西方政治哲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的解放政治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对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哲学,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卢卡奇在其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物质观及自然的几种含义,认为卢卡奇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问题的探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启发意义,但卢卡奇丢掉了自然的优先性,丢掉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观。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不仅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他对历史与物化问题的解释,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并推演出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章以挖掘并揭示该书中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为主题,较深入地反思了卢卡奇革命理论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更为切实和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他的代表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运用其特有的总体范畴哲学和物化的观点详细阐述了“阶级意识”这个观点,而对于该观点的认识正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阶级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揭示了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的传承关系,表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时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同,因而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的研究视角、阶级意识的形成及其层次和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择《历史与阶级意识》来探讨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着非它莫属的理由: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著作,书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此前,他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二,《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卢卡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影响和地位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相比的,就美学方面而言,该著作“对卢卡奇本人后来的美学论著以及出自于该书的一系列其他美学理论是一个适用的导论”;第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后来都成为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直接的理论资源,对于倾向于美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该书成为他们的“圣经”,几乎每一个后来走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人都受到过这部著作的理论滋养,“它极大地鼓舞了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因此,通过对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卢卡奇本人以及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毕竟是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祛魅”式解读。他认为卢卡奇片面化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走上“理性意志论”的歧途,臆想出一种脱离具体革命实践的“理想的无产阶级”,产生了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化”幻觉。纠正麦金太尔对卢卡奇走向马克思实践哲学道路的认知偏差,就能明晰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逐渐产生疏离感的真正原因,从而证明《历史与阶级意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阐发,有助于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特征与发展趋势作出清醒的自主判断。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作为 2 0世纪最重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之一 ,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存在论的根基方面。这部著作的成绩不仅在于抨击了“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定向 (特别指证了此一定向将马克思知性科学化的巨大危险 ) ,而且在于它实际上从多方面触到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的根基问题。然而遗憾的是 ,这部著作本身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却止于黑格尔 :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言从属于黑格尔 ,就其零散突破的精妙见解而言复归于黑格尔。而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 :卢卡奇的这部著作未能真正理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根本前提及其全部天真性 ,未能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击穿意识的内在性 ,未能决定性地终止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 (或“范畴方式”)路向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研究中的"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等观点不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对"自在"与"自为"阶级的理论分析来考量,从阶级意识与社会力量的相互联系来思辨,从阶级意识与阶级责任的辩证关系来诠解,只有将阶级意识提升到阶级的社会责任以及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阶级在提炼内涵中塑造与升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履行其社会角色.自近代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级的分化、组合和发展变化,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性、异质性和复杂性,并非是一个自为的阶级.中产阶级不仅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上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观念与导向,严重阻碍了其阶级意识形成,这使作为维护阶级利益所需的整体阶级行动缺乏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并且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使其没有团结一致采取整体阶级行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利益集团政治却是其现实走向.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促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诉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不仅在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与行为取向是一个复杂的变数,而且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此外,其在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各自还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因此,在中产阶级中不可能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也难以构成政治上成熟的阶级.倘若没有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与互构,没有其他阶级的合作共赢,其也难以构成现代社会秩序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阶级意识泛化 ,文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文学研究中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矛盾等话语逐渐退隐。那么 ,文学研究与阶级 ,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与阶级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汉魏文学的历史予以探察 ,本文认为 :阶级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阶级社会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对文学中的阶级性既不能夸大 ,亦不能漠视。正视阶级 ,梳理、探察文学中的阶级性是古代文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危机在劳伦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文章试图以较少论及的劳伦斯短篇小说为主要文本解读对象,分析这一认同危机在文本中显示的过程,结合劳伦斯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个人交往进一步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明确的阶级意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意识由于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表现出虚幻性。彻底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意识在于实现真正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1914年以前世界秩序的崩溃和第二国际代表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破产,马克思的辩证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漠。面对理论研究日益教条化、机械化,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对历史的概念厘定,实现了由独断思维向总体思维的转换,并由此找到了革命的辩证法,从而抵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论倾向。  相似文献   

17.
《历史和阶级意识》以历史为逻辑起点,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以物化批判为主题,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主体拯救为归宿重建了历史辩证法。它强调辩证法的历史性、总体性、革命性、批判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开创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19.
只有站在社会主义立场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维护政府机构的社会主义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推进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必须充分认识重新振兴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F.R.利维斯在其论著《小说家D.H.Lawrence》中竭力为劳伦斯创作中强烈的阶级倾向辩解。但是,在劳伦斯的某些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却烙有深深的阶级印迹。在小说《死去的人》中,复活后耶稣的肉体生活走向和结局中的"劳伦斯式的贵族观",鲜明地体现了劳伦斯的阶级意识;在诉诸于神话和将基督教文化同古埃及希腊异教文化的结合上,劳伦斯的贵族观和理想主义在同社会现实碰撞时产生了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