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志雄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19-125,160,161
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这是一个必然要进入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文学的独特性,网络文学如何入史是需要理论探讨的。保持一份鲜活的网络阅读感受,面对面地与网络作家对话,对其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展开深入的文学批评,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眼光对作品进行评价,是网络文学入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形成于网络系统和文学系统在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的互动。我国网络文学目前已经形成巨大规模,取得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空耗"等问题。至于高质量发展,是由网络系统和文学系统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影片《刺杀小说家》以网络文学写作及其引发的反应为构思线索,主角路空文的名字成为网络文学态势的隐喻。对它所进行的阐释有助于理解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3.
周志雄 《中州学刊》2014,(5):157-162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脉络的延续,是我们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批评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而应反思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水平,正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20多年来,就总体而言,由于华文文学所在地区的社会存在大都没有发生突变性的变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作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没有变,华文文学中的各种体裁也没有什么突变,所以华文文学的总体是渐进性地向前发展。但华文文学的各分体,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台港澳地区的华文文学、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澳大利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却都发生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新变。  相似文献   

5.
耿红卫 《船山学刊》2007,(2):203-206
华侨华人在马来西亚创办华文教育的历史,是一部血与泪写成的斗争的历史。华人华侨通过争取公民权和教育权的一系列斗争,逐渐在马国立稳了脚跟,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华族优秀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具有特定时空意义和文化内蕴的文学类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自成体系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有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因而可称作“文学性的文化意象”,此种意象的营造应该是北美新华文文学的重要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若玉 《云梦学刊》2016,(6):160-160
发源于北美留学生之手的汉语网络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不仅作品"海量",其理论评论成果也十分"浩瀚"。但由于网络信息流转幻变,网络文学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源不仅容易被忽略,还庞杂繁复难以整理,亟需学术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于是,对这一学术资源察源清流、实施成果清理,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完成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为我们实现了这一学术期许。  相似文献   

8.
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文学,具有综合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众多类型的信息的多媒体特性,多媒体文学将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主流形态。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多媒体特性给创作活动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也存在隐患,而这正是网络文学发展中的自身矛盾。  相似文献   

9.
虽然英语信息在网络上占有强势地位 ,但英语网络文学远不如华文网络文学繁荣。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汉语网络文学在社会沟通中的优势 ,让它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服务 ,并使之成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依据之一。目前 ,网络文学的主要作者群已经转移到本土网民 ,社会功能则相应转移到中国社会内部的沟通上来。这种沟通既包括网民之间的平行沟通 ,也包括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垂直沟通。原生态的网络文学正是网民心声的表现 ,对社会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青 《兰州学刊》2014,(2):206-208
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中对人性的探寻成为了重要主题,以严歌苓、少君等为代表,他们的小说触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审视自己的双重身份,不再执着于向读者展示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差异,而是转向了探寻人性的诉求。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作家们展现了处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人"独特的文化风貌与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