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既是效良知说的逻辑展开;又是以如何效良知为指归的。良知作为本体具有先天性质,故必须把致良知的目标确定为从本然走向明觉,这就不能离开知与行的互动,由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一学说强调行不但是致知(本然之良知)的路径(中介);也是判断真知的准则(具体存在方式);而这一学说的目的则是强调德性与德行的统一,这是其"立言宗旨"。但从认识论上讲,知行合一则表现出了销知入行与销行入知的双重倾向,从而使这一学说表现出颇为复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一生 ,可以说始于“无言” ,终于“无言” ,但在始终之间却有“言语”。这“言语” ,实已隐含了阐明其思想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的“良知”(心之本体 )说以及“致良知”、“心即理”等“言语”的意义及其思想内涵。作者认为 ,在王阳明那里 ,良知本身是不能用话语来捕捉的东西。而“良知”一语 ,是把本来无法用言语来阐明的本然自我 ,用言语作了表述。提倡“致良知” ,就是要回归自己本然的样子。这若有似无、若简易而又精微的“良知”话语 ,成为对最深邃精奥之本我的指涉。这个表述自我回归之无尽期的语词 ,在自我本然中即化为“无言”的存在。这应该就是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终极目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证误王路平学术界多有把王阳明讲学贵阳的书院说成是“贵阳书院”,本文根据贵州地方史志,考证了王阳明当年主讲贵阳的书院是“贵阳文明书院”而非“贵阳书院”。王路平,男,1956年生,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阳明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金文漪 《生存》2020,(5):0166-0167
在诸多的思想家中,王阳明是突出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他同时也是有名的教育学家,他将教育作为兴邦立国的根本。王阳明文化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文化都值得我们去传播,值得教育者们将其渗透与德育工作内容中,发扬与传承王阳明文化。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概述王阳明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讨论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王阳明文化渗透德育工作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谈谈列宁是怎样提出民族自决权这个口号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决权是列宁为解决俄国民族问题而提出的革命口号,是列宁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一贯坚持的革命原则。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来正确理解、正确对待这个口号和原则呢?我认为,首先我们一定要把列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口号和原则这个问题搞清楚。列宁说过:“  相似文献   

7.
所谓专名,是名词中的一类,即专有名词或专有名称。因而是语词、语言形式的一类。我们常说:“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事物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①可是当我们考虑专名时,例如:“鲁迅”,它表达单独概念,却是客观存在过的人物,没有反映该人物的什么本质。因而把专名说成是概念就造成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认为 “专名表达概念”是源于认为语词表达概念。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有人批评说这种观点跟“用言语交流思想”之类关于语言的一般定义有关。例如约翰·洛克说:“语词的功用就在于能明显标记各种观念”,“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8.
列宁过渡时期民主建设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民主思想既有对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理想认识,又有在实践中形成的过渡时期民主建设思想。‘“承认民主发展水平还不高”,“强调民主的渐进性”,“反对空谈民主”,“注重民主条件的创造”,这四个方面是列宁过渡时期民主建设思想的重点。作者认为正确把握其丰富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苏俄过渡时期民主实践,而且有利于纠正在民主问题上的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急躁冒进情绪,顺利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东林学派于明神宗万历中期在江南崛起,它针对当时谈空说玄、虚渺迷茫学风笼罩,以“济世”、“救民”的“实念”为主旨,“不贵空谈”而“贵实用”,倡导“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因而开晚明实学高潮之端绪,并由此把实学思潮推向明清之际的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古典小说。宋江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如何评论宋江?我们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这个人物,对于识别形形色色孔孟信徒的丑恶嘴脸,正确评价《水浒传》这部小说,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古典文学阵地,是很有必要的。 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反对农民革命 任何人都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和阶级关系之中。宋江生活在北宋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人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犯上作乱”,到处点燃起反抗的烈火,把统治阶级打得“人仰马翻”,“…  相似文献   

11.
所谓包办婚姻,就是指婚姻的缔结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是由男女双方自行缔结婚姻。包办婚姻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但是,目前在我国落后的农村,仍然实行包办婚姻。怎样正确认识这一婚姻制度呢?有些同志一见包办婚姻就说它“违背男女意志”,“摧残男女幸福”,我则认为,要评价一种婚姻制度,只能看它是否适  相似文献   

12.
邹其昌 《浙江学刊》2002,(3):149-152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王阳明的“良知”含义及其与审美的内在本质联系 ,从而更好地把握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实质。本文作者认为 ,王阳明的“良知”既是一个道德范畴 ,也是一个价值范畴、境界范畴 ,更是一个审美范畴。在其道德性与超道德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致良知”建构中展示着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心学包含着多重内容,而其主干则是良知与致良知说。从逻辑上看,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便是以良知为起点而渐次展开的。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蕴含着二重规定:它既以理为内容,同时又具有“吾心”或自心的形式;理主要是普遍的道德律,吾心则构成了主体意识的个体形式。前者赋予良知以普遍性的品格,后者则赋予它以个体性的品格。按王氏之见,内在于良知的理,通过事亲敬兄的道德践履(行)而展开为具体的道德意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普遍的  相似文献   

14.
在如何看待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农民军联明抗清的问题,洪焕椿先生最近认为由于“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和政权的阶级实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仍是阶级矛盾(至于农民军的抗清仅“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色彩”)基于此,农民军的联明抗清是犯了斗争策略上的错误①。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它抹煞了清初、乃至我国整个封建社会 (除却明末的反倭斗争与郑成功的驱荷斗争)民族矛盾与民族英雄存在的客观事实.抹煞了历代农民军联合当时封建王朝反抗其他兄弟民族中统治阶级侵扰的斗争策略的革命性质。 一、怎样看待清初社…  相似文献   

15.
《孔学堂》2015,(2)
本文旨在对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作一概括式之导读,并从中透显"传习"在圣学传衍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多方引证,点出"传习"之义,从中揭示生命的三个维度及其所透显的儒学方向。再者,就阳明的生命历程,深化其实存体验,说其成学之变迁。进而,在此变迁过程中,确立其心学体系: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总纲,"心即理"为体,"知行合一"为用,即用显体,承体达用,体用不二。最后,则引阳明的"咏良知诗"作结。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新闻教育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地。在迅猛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出现了一些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凸显出新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新闻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的方面,相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新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新闻教育蕴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是新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学校教书育人应当追求的目标。知与行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高校只有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两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深入,人性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同志在研究它、探讨它,不少同志还发表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为了使这一讨论继续深入,本文拟就目前已经提出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人性论与唯心史观能简单地划等号吗?有的同志认为:“人性论这种唯心史观跟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体系上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而且在现在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如象在反对法西斯、希特勒的时候,我们也曾用过人权、人性、人道主义这些口号,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里面应当  相似文献   

18.
龚晓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4):56-64+158-167
关于善恶,王阳明有着明确的界定:“顺本体是善,逆本体是恶。”其意在于,意念活动随顺心之本体,即是“善”;意念活动违逆心之本体,则为“恶”。由此,“善恶只是一物”与“善恶终不可混”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就能得以和会:“意之所在便是物”,善恶皆是就意念活动而言,故“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活动于本体有顺逆的分判,故“善恶终不可混”。前者是要反对善恶实在主义,后者则批评了善恶相对主义。而王阳明关于善恶的界定,也涉及如何理解程颢的“善恶皆天理”:一方面,本心发动而有意念,意念发动而有善恶,善恶的分化实为本心流行的天然理则;另一方面,善恶是就心之本体的顺逆而言,而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故善恶皆是基于天理而得以界定。因此,“善恶皆天理”并不是说善恶皆根源于本体意义上的天理,而是说对善恶的界定不能离于天理。实则,如何超越对待之善恶以回归绝待之至善,方是王阳明善恶观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伦理的“礼仪之邦”。本文认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思想和传统主要可以概括为“尚德”,“明德”,“用德”三个基本方面。“尚德”即对道德的崇尚和追求,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明德”,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内容和道德规范的理解与确认;“用德”即将知之德付诸行动,它体现古人关于道德实践的基本准则。本文以为总结和继承古人“尚德”,明德”,“用德”思想合理成份,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文化滋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在他的领导下,腐败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崩溃了。然而,革命的果实却为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篡夺了。反动势力疯狂地扑灭革命,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妥协退让,说孙中山“ 理想太高”,“不合中国之国情”。他们捧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教,抵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则认为:“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①因此,要革命,就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