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三年来,刘绍棠同志,怀着报效于人民的热切心情,以其家乡——北运河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展现了北运河一带农村发展变化的战斗风貌。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不少有血有肉的人物,产生了一股诱人的艺术力量。这里,我想就其中的三个农村妇女形象发表一些感想。所谓“三个农村妇女”,指《蒲柳人家》(《十月》1980年第3期)中的望日莲,《二度梅》(《芙蓉》1980年第4期)中的温青凤,《绿杨堤》(《北京文学》1982年第3期)中的牛水芹。她们都是普通农村妇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3.
吉林籍香港资深爱国作家李辉英,1950年秋赴港,至1991年在港去逝。在港40年,一直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在这40年,他出版反映香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短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2部。其中《四姊妹》是香港6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佼佼之作。他还出版了“抗战三部曲”的后两部———《人间》、《前方》,得到曹聚仁先生的好评。李辉英还是香港优秀的散文家,《乡土集》中许多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美文。  相似文献   

4.
在刘绍棠的诸多小说创作中,《蒲柳人家》是代表作品。在所表现的情调、塑造的人物、情节的结构、语言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蒲柳人家》都体现了民族气派和乡土气息。他的创作实现了他要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创作主张,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日益深远。  相似文献   

5.
山丁是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乡土文学在特定时空中感发,呈现出复杂的内蕴。《绿色的谷》容纳着山乡民俗,深藏着民众的生命精神,恰与“现世的魔障”形成对照。作品不无“走了样”之处,但凝结着民族的忧患和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6.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与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贾平凹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的作品均以乡土为背景,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而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秦腔》不约而同地将“傻瓜”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尽管这两部作品在篇幅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民族精神。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乡土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钦文就是当时蜚声文坛的乡土作家之一。鲁迅曾说:“许钦文自命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乡土作家大多是自小生长在农村为生活所迫走异路逃异地的知识青年,在陌生的都市文化的隔膜里、落魄的生活处境的孤寂中,心头萦绕着浓郁的乡土之情,在深切感受到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思潮与古老乡村的衰败落后  相似文献   

8.
翁扬  余飘 《南都学坛》2001,21(1):49-53
1981年,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成型。这个理论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点:一、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二、乡土文学要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三、乡土文学要表现中国气派,继承和发展民族风格。四、乡土文学要充分表现地方特色。五、乡土文学要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的命运。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与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综观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和乡土文学实践,不难看出,他始终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仅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而且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周春英副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王鲁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中坚作家。他一生创作了《柚子》《黄金》等9部短篇小说集;2部中篇小说《乡下》《婴儿日记》;1部长篇《野火》;2部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还有《显克微支小说集》《世界短篇小说集》等译作。王鲁彦一生只有短短的44年,但他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达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是他创作历程中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与以往现实题材小说不同,《漫水》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静穆的乡土世界,更多地趋向风俗画小说,体现了王跃文创作思想的某种变化。民俗叙事功能的角度可以进一步分析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价值的参与,探究民俗在此类乡土题材小说所占据的地位及其形成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边城》创作于旧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是乡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作品.乡土文学不是沈从文的首创,但以乡土抒情为主题,以浓郁的故乡情结为表现内容的创作手法,却使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急速,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境下,乡土抒情的共时性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小说《长白少年》的作者柳元武同志,是朝鲜族出色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从一九五六年担任吉林省延边人民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以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十年动乱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柳元武同志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时期。在短短几年内,他先后发表了《长白少年》、《森林里的篝火》等三部中篇小说和《邻居之间、《工作队队长》等十多篇短篇小说。一九八一年四月,柳元武同志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一九八二年一月,他的中篇小说《长白少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评选中,荣获优秀奖。现在,他正从事着《海兰江畔的孩子们》的创作。这是一部反映朝鲜族少年儿童,在党的怀抱里茁壮成长的儿童中篇小说。以作者自己的童年时代为题材而写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土文学以描写现实、揭露黑暗、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对现代中国农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现实主义表现,具有高度的现实认识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他的作品,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乡土文学”做出卓越的示范。鲁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农民的乡土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给现代小说开辟了新领域,提高了新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但他那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却在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对湘西文化风俗和自然美的世界,作了系统地、整体性的描绘,而且在整个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鲁迅影响下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着力于对丑的暴露,而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却侧重于对美的挖掘。  相似文献   

15.
大陆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台湾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为乡土文学作品,都以各自的乡土世界为背景,以民俗风情和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运用各自独特的表现艺术手法,勾勒出了两幅同样纯美的乡土画面,成为海峡两岸乡土文学中的奇葩。两篇小说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萧丽红和沈从文的创作在乡土文学田园牧歌这一脉上,其承继关系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子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茅盾在1936年发表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称赞马子华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是“描写边远地方人生的一部佳作”,认为小说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马子华,原名钟汉,字子华,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即以马子华为笔名,沿用至今。父亲马标是白族,为清末秀才,后携妻子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参加辛亥革命。幼年的马子华受到封建教育和资本主义的教育,同时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主导了他此后的社会活  相似文献   

17.
杜鹏程同志的短篇小说,同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和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一样,是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和独具风格的作品。杜鹏程同志说:“以短篇小说来说,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最早接触的是它;为了能较好地掌握这种形式,也曾作过多方面的思考、钻研和种种尝试”。研究杜鹏程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对于探讨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短篇小说的创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