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热七月的一日,我欲在树下小憩散心,却发现树木都被一楼居者用篱笆、栅栏、砖墙或铁丝等圈围起来,有的甚至被并入私人建造的小院。一看到这些,我的闲散之意便荡然无存,即使找到地方坐下,也满怀寄人篱下之心。随着国人收入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对早期中国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的源起、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考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两汉厚葬风气的盛行造就了墓室壁画的发达,而三国两晋时代社会的衰微却间接造就了佛教石窟壁画的兴盛。两者一为纯然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一为来自异域的艺术样式。它们虽然在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后世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交相影响着中国传统美术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技巧,也间接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两大风格流派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正> 汉代疆域之广阔,国力之强盛,文化之发达,是中华民放形成史上的黄金时代。民族的精神和气质由此而兴发,艺术的真谛由此而宏扬,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在汉代文明的土壤里崛起和凝聚。现存的汉代艺术品极为宏富,画像石、画像砖、帛画、壁画等等,这些都展示出中华民簇奋发向上的风姿。在各类艺术品中,龙,这个与民族文化同期孕育,同步发展而又被汉代尊奉的艺术实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关于龙的起源,迄今众说纷纭。图腾说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其中具有蛇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一组"熊孩子"在河北保定一烈士陵园对烈士墓碑不敬,还将一墓碑踢倒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引起公众强烈谴责。为什么这个"熊孩子"没有对抗日烈士的敬重之心?在中华民族被日寇蹂躏之时,是这些烈士视死如归、为不被亡国灭种而战,他们悲壮倒下,甚至尸骨无存。后人修建烈士陵园,不仅希望慰藉烈士英魂,更希望烈士们舍生卫国的精神永世长存,让后来人缅怀。然而,那个"熊孩子"却刻  相似文献   

5.
淮北作为国家有意设置的长达数百年的蓄洪区和行洪区,由原来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地,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往往被误解。淮北产生了许多开业帝王,这些帝王生活的时代正是淮北盛产稻米时期,他们却被林语堂误认为是啖馍长大。因超经济强制而无法生存的雇用劳动,长期被误认为资本主义种子,与官僚阶层密切合作的商人阶层,享受了各级政府许许多多的优惠政策,却被视为受抑。厘清这些问题,对认识淮北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7.
“哲学不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知识”,“就知识而研究知识”不对。皮亚杰的这些观点被不少人视作皮氏在哲学上的几个误区而遭受非议。本文认为,皮亚杰由此遭非议是不公平的。因为非议本身不是对皮氏理论的误解,就是对皮氏学说的蓄意歪曲。  相似文献   

8.
胡宏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心性论,而关于其心性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为二与为一之歧见。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胡宏哲学精神之真实显现、哲学思想之圆融与否以及其哲学地位的认定。朱子从其己丑之悟后的心性情三分格局出发视胡宏之性与心二分,导致其对胡宏之学形成了诸多误解,以至于胡宏之学长久无人问津。牟宗三先生独具慧眼,从胡宏之学的道德实践本质出发,反对朱子对胡宏心性关系的认识,阐胡宏之学心性为一之旨,主张心体即为性体,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学界对胡宏之学的研究在牟宗三先生的研究上继续向前推进,纷纷从本体论的视角主张胡宏之学为性本或心本,致使胡宏之心性又分而为二,造成在解释胡宏之学时理论和实践不圆融的两难局面。此种现状的改变有赖于重新审视胡宏之学的心性关系,以体用诠释模式为突破口,明确胡宏之学不能简单地归约为性本或心本,而应当以兼括体用的“道体”称之。  相似文献   

9.
缠绕学术界多年的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之谜已被初步解开。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被分为南北两区。现已编号的492个洞窟绝大多数集中在南区,而在长约800米的北区崖面上,除一个洞窟已编号外,尚有数百个洞窟未予编号。这些不曾编号的洞窟多无壁画和塑像,他们是做什么用的,一直为学术界瞩目。 为了解开北区洞窟之谜,敦煌研究院从1989年起先后三次对北区洞窟进行清理发拥,发现了遗骨、棺木、炕灶、粮仓、塑像、壁画等大批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石窟壁画是龟兹石窟艺术的代表,装饰性是这一艺术的主要特征.其中稳定而有秩序的骨骼单位式构图为壁画产生装饰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骨骼形式的构图根据洞窟的结构形态分布在洞窟的不同位置.这些稳定而有秩序的构图形式是在当地的地质条件、洞窟形态及壁画所描绘内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融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宝库,人们在观瞻木塔时,不仅为它的高大雄伟而发出由衷的赞叹,更会被其无以伦比的艺术之美而深深震撼。本文从美术学的角度,对释迦塔的建筑美、雕塑美、壁画美、书法美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阜新地区出土了众多辽墓壁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子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辽萧和墓壁画以及黄家沟辽墓壁画等。这些壁画的内容题材、图像样式和艺术特色突出展现了契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性,其绘画的风格技法、构图布局充分展现了辽代绘画成熟高超的艺术水平,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契丹历史文化内涵,涉及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经过多次民族之间的融合,早已融为一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文明千百年来的碰撞和交融,既被史家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也被古代画工以绘画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轨迹。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室壁画呈现的民族之间交往和交融的信息,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直观的形象。古代墓室壁画为文字记载的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补充。基于墓室壁画中的形象特征,深度研究民族文化的交往和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相似文献   

16.
“一齐俱到”,是由刘宗周解释《周易》而独创的思想,是刘宗周理学的核心思想和范畴,也是后人理解刘宗周理学思想的一把钥匙。所谓“一齐俱到”,就是指天地生生之道不是一个前后生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共时性的生生关系,而人能够以心统易,呈现出天地人“相蕴而生”的圆融境界。这就意味着,喜怒哀乐之已发未发并无前后之分,而只有表里之别。心体无动静,却有寂感;性体无间断,而能流行。“一齐俱到”实现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融通,也使儒学中的心、性、气等范畴统而一之。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的主要代表。由此,史学界形成了两个兰克形象,孰对孰错,难以了断。本文无意评述这些争论,亦不奢望澄清兰克思想之所有困惑,只希望从争论的源头——兰克一贯推崇的“如实直书”的原则——探究下去,借此抛砖引玉,或许可以领悟兰克某些更原始更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地区,一些小型木料和不成材的杂木都被做为烧材,其实是非常可惜的,小材小料也有大用,如果用这些材料做成木拼壁画可以增值几十倍。这种木拼壁画制作工艺简单,投资少,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开凿于中唐晚期,是雕塑和壁画融为一体的艺术杰作。壁画《举哀图》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表现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对佛涅槃后不同的反应和理解,与之主题一致的则是乔托创作的壁画《哀悼基督》。文章对两幅作品所表现的同一主题,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比较,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创造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对宗教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这些都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20.
逛公园、看胜景这些寻常事,如今成了老百姓不得不掂量的消费;人们为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欢呼后,蓦然回首,发现往后必须掏更多的腰包,才能与它们亲密接触……面对门票价格节节攀升,老百姓无奈,专家学者反对,而景区经营者、管理者的"涨价有理"之声,却仍然"高歌猛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