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是孙中山在《遗嘱》中总结他个人的革命经历,①并高度概括地表述他毕生所追求的革命目标。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不难发现: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奋斗了整整三十年。这个战斗的历程,基本上是以孙中山开始革命斗争为发端,又以孙中山的去世为终结。这并不是历史的偶合,而是这个时代赋予孙中山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这个时代铸造了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刘曼容著。29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何祖敏。 新近出版的《中国国民革命探微》(收入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一书,辑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国民革命史研究的22篇论文,根据其相应的专题编为四组,即“国民革命的特殊性”、“国民革命与工农群众运动”、“国民革命与冯玉祥国民军”、“国民革命与孙中山”。该书对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开拓了国民革命史的研究领域。这种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论性的研究。国民革命史的研究成果虽然繁多,但专题性的研究多,而总…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刘曼容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终生从事革命斗争,他自己常说:“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①。他在晚年又将自己所从事的革命称之为国民革命,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②。就是说,他自1885年中法战争后,一直都是从事...  相似文献   

4.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4,11(11):103-108
192 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均是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北上期间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认识有一个前后变化的复杂过程 :起初认为北京政变“毫不能算是中央革命” ,但可以去北京筹划中央革命 ;而后认为北京政变“是中央革命的头一步” ,故决定去北京继续完成中央革命 ,扩大国民革命的基础 ;最后认为北京政变是“武人推翻武人”的“北方事变” ,但为谋求和平统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故此更加坚定了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正> “建设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是本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提出的,并为之奋斗终生.早有“再造中华”之志的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他创立“三民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欲求“打平”民族的不平等、政治的不平等和经济的不平等使中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跃入世界先进之列:以至“驾乎欧美之上”.当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东亚大地建立之后,孙中山便专心致志、呕心呖血地去勾画新中国建设的美好蓝图,创立中国近代最完整最系统的经济建设理论,并提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的具体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建国方略之二》,即“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但还可上溯到他早期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等函件.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把从法国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写在作为革命纲领的《军政府宣言》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创举,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走上了“西方的道路”。孙中山的自由观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即从强调“国民自由”开始,中经否定军人、官吏、党员的自由平等权利,最后转到“要大家牺牲自由”,去争取“国家自由”。否定党员在党纪国法范围内所应享有的自由平等权利,既挫伤了党员的革命积极性,又导致了党的分裂。争取“国家自由”虽然具有正当性,但把国家自由与人民自由对立起来却造成了严重后果。自由需要宪政制度来支撑。孙中山认同宪政,但因强调为国家争自由和自由“要附属于民权”,结果在中国出现的并不是西方式的宪政,而是东方式的威权统治。  相似文献   

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在中国倡导共和,1894年他拟定兴中会章程时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年,同盟会政纲上正式写上“建立民国”的文字,明确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次年,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对这个共和国作了具体说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意即以革命方式摧毁现政权,革除帝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得到短暂的初步实现,那就是如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告,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重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是一位真诚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他主张新国家要把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认为西方的民权政治不完备,三权分立有流弊.西方的议会兼有弹劾权,牵制政府使政府无能,缺乏效率.鉴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流弊,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创新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五权分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湾地区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对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及其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知识群体最重要的言论机关,在这一思想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开始,《台湾民报》吸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强调“自治主义”,以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实现。同时借“中日亲善”,敦促台湾总督府进行政治改革。不过,随着美国“排日法案”的通过,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扭转了台湾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自决”论的理解,后者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将“亚细亚联盟”与“民族自决”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反帝斗争摇旗呐喊。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将“台湾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范畴,明确了台湾解放是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的必然要求。祖国的呼唤唤醒了台湾知识分子内心根底的“中国民族”认同,他们提出与祖国一道致力于反帝斗争,融两岸革命为一体,最终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9.
从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到1949年10月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①。1928年至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发起了一场改订新约运动,企图通过与列强各国的和平谈判,达到废除旧约,另订新纳的目的。本文就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取消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在外交上举起的主要旗帜,也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自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继承者”的蒋介石,…  相似文献   

10.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制度 ,在其萌发时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在 192 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主张广泛的人民民主 ,首倡在中国建立这种新的国家制度 ;在国民革命中 ,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在当时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这种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坚持了“一般平民所共有 ,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原则 ,创造了比国民革命时期更为先进的政权形式 ,并解决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理论 ,首先来源于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积累 ,同时又是对国民革命时期开创的新型国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夫人与战友,积极参加孙中山晚年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为国民党改组与三大革命政策的制定、为推动广大妇女的解放斗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孙中山病逝之后,又坚定地为捍卫和继续贯彻孙中山的革命政纲与政策,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宋庆龄在大革命时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在她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书鉴于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的研究存在着未能正视国民革命特殊性而引致的评价殊异的“两极现象”,将国民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别进行比较,从中揭示国民革命的特性:“国民革命是非西方模式、非俄国模式的独特革命”,是“完整...  相似文献   

14.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以党治国的党国政制是民初历次革命运动反复冶炼的政治结晶。它由孙中山及其政党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践尝试,在护法运动中后期至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初期逐渐肇基成型于广东,最终伴随北伐战争的狂飚席卷全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影响。党国政制的肇基与普及,与其说是孙中山一人倡导之力,毋宁说是急需革命政党指路引航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历史抉择。自然,党国政制的利弊与是非,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动所使然,不应完全归功或归咎于晚年力主实施这一政制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赞同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新三民主义政治原则。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仍然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原则,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和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是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18.
<正>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即民主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构成了孙中山著名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占据最为突出的地位.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所提出的一切政治要求,本质上都根源于民生主义所提出的经济要求.可以说,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孙中山自己曾经指出,“民生主义若是不能实行,民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孙中山在《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中又指出:民生主义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重大问题为本党之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主义者,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他们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象近代以往的先进中国人一样,积极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并开始了新的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在兴中会宣言中就规定会员要“考究各国政治”,在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喊出了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先声。一九○三年五月,邹容《革命军》一书发表,他认为“‘英国之革命’、‘美国之革命’、‘法国之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标本”。并进而明确有力地指出,要“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建立“中华共和国”。一九○五年八月,在《同  相似文献   

20.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