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丽 《当代老年》2006,(11):13-13
母亲不小心把戒指丢了,很是沮丧。因为那个戒指是前些日子母亲生日时父亲送她的生日礼物,戴了没几天,现在丢了。  相似文献   

2.
朱吉红 《当代老年》2011,(11):16-17
她出生安徽安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音乐编导。从5岁开始,每个周末母亲都要送她到音乐教室学习琵琶,一弹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母亲都要让她在小操场练习“顶碗”,一顶就是一个小时,稍有懈怠或碗从头顶掉下,母亲手中的小细鞭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3.
她一直觉得,她的不幸福,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因为她清楚地记得,是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母亲说父亲在外面有人了,虽然后来父亲净身出户,把房子和钱都留给了母亲,但在她幼小的心里便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母亲经常抱着她说,爸爸不要我们了,以后,只有我和你相依为命了.母亲还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这让她更加仇视父亲,以至于父亲跑到学校给她送生活费的时候,她接过钱,连声谢谢也没有说,扭头就走.  相似文献   

4.
沉重的香蕉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知道父母是一对不和谐的夫妻。父亲性格木讷,母亲则是个心气高而个性倔强的女子,两个人在一起时,常常会为了一顶点儿小事而争吵。母亲总是对父亲怒目而视,一连串的诘责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母亲是不骂人的,可是从她嘴里蹦出的字字句句却如同尖厉的芒刺,扎得父亲浑身不自在,他偶尔会辩驳几句,却招来更为尖利的回击,于是他大多只能沉默着,同时紧蹙着眉,似乎有万般苦楚埋在心底。每当这时,小小的她心里总是充满了悲哀,想哭,可又不敢哭出来,她担心自己的眼泪会加剧父母间的争执。她八岁那年,父母在争吵中离婚了。让所…  相似文献   

5.
保红 《老年世界》2013,(13):13-13
四姨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小母亲3岁。她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她那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人见人爱。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个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四姨心地善良,她常常把自己穿半旧的衣衫,送给衣不遮体的乞丐,也常常把到嘴的饭菜,送给那些孩子多、吃不饱的母亲,她知道:孩子嗷嗷待哺,母亲吃不饱,哪来的奶水呀。母亲生下我第二天,我还未吃上奶水,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没有办法,爸爸不能瞅着我活活饿死,就把我送到外婆家,计划把我送人,这样,也好留下一条性命。四姨知道了要把我送人,说什么也不让。外婆气急了,用手和四姨比划着:“不送人,你养啊……”  相似文献   

6.
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母亲迫于生计把她送人领养;8岁时,养母因病瘫痪,养父离家出走重任;17岁时,她不忍将养母独自留在家中,决定带着养母上大学。她就是被人们称为“最美女孩”的孟佩杰。12年来,她知孝感恩,任劳任怨,悉心照料养母,她的孝行感动了无数国人。  相似文献   

7.
对于娄正纲来说,家的概念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她12岁时就离开家了。当年,小小年纪、瘦瘦弱弱的她,随着父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小恒山煤矿走出来,客居北京,一住就是7年。7年,娄正纲从12岁长到19岁,她多么想像别的北京孩子那样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啊!可是,她没有。她身边只有父亲在不停地催促她读书、写字、作画。父亲非常威严,威严到近乎刻板。她必须每天唱着《读书郎》去上学,严格地按照父亲规定的时间表生活。她想母亲,可母亲远在鸡西,一年也难得回去见上一面。和她朝夕相伴的只有父亲。父亲是爱她的,可这爱却表现得粗砺、…  相似文献   

8.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9.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0.
她真的很伤心,不是因为高考落榜,而是她气死了父亲。父亲病了许久,如果不是她早恋,如果不是她怀了孩子,如果不是她高考一败涂地,父亲也许会多活些日子。家里办丧事乱成一团,她躲进小小的储物间里发呆,忽然看到窗台上的褐色瓶子,她知道这是母亲用来喷果树的"乐果",一种毒性很强的农药。她把农药装进袋子里悄悄地离开了家。她发狠似地翻山越岭,爬到山顶时已经天黑,她辨不清家的方向,连灯光也看不见。天上挂着圆月,晶莹透亮,她对  相似文献   

11.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找不到照顾父亲的保姆。"李女士说。她母亲几年前去世,68岁的父亲前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力很差,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现在,她每天上班每隔几小时就要往家中打个电话,有时候父亲不接电话,她就会急忙赶回家去。她和丈夫想给父亲找个保姆,但人家一听说是照顾患病老人,就不愿来了。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2009,(2):46-46
倾诉: 我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我一出生,就被送到外婆家躲避计划生育检查,母亲在我4岁时把我抱回家,可父亲却不愿接纳我。外婆把我养到7岁,送我到奶奶家的附近上小学。我的身世使我比同龄人懂事,我学习很努力,小学六年级时,我的一篇作文刊登在《作文大王》上。  相似文献   

14.
“山中常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这已经是老话了。我的母亲今年103岁了,依然起居如常,生活自理,身体健康。母亲名叫达冬姑,1900年农历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武冈市城郊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0岁那年,她嫁进武冈城与我父亲成婚。父母共生育了7个子女,由于家境贫寒,先后有3个因无钱治病而夭折。更不幸的是,母亲36岁时,我的父亲便病逝了。性格坚强的母亲从不屈服于多舛的命运。她带着我们4姊妹,艰难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家里没有田土,也没有铺面,她就给人打短工,做针线活,或者卖烤红薯,每天从早累到晚,只能赚得升把米,勉强维持一家人的…  相似文献   

15.
深深的母爱     
母亲帮我把行李送上车,叮嘱着:“路上小心。”车开了,我突然想起还没对母亲说一句告别话。我从车后窗望去,望到了母亲落寞而怅然的样子,忽然想哭。我竟然连“我走了”这么简单的道别话都没有对母亲说。依稀记得,妹妹出生时,父亲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说是给母亲滋补身子。当时我4岁多,母亲吃饭时总带上我。  相似文献   

16.
生死相守     
靠着一句关于做饭的诺言生死相守,这,就是爱情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如今看来,母亲真是小女人,从小,我就天天听母亲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被迷住了,为了追到她,不顾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父亲最后还是为了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星。他们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只喜欢读书写字,而父亲17岁就当了兵,读报纸都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从小,我就常见他们吵架,母亲总是为了芝麻大点的小  相似文献   

17.
方格 《当代老年》2010,(3):34-35
1990年,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年仅7岁。父母离异后,张末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破碎给幼小的张末带来了很重的心理阴影,她恨父亲,自从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几年都没来看她一次,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给她。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张末怨恨中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她不知父亲这些年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8.
蒋雯丽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着十多年的美满婚姻和一个3岁的宝贝儿子。她的戏里总有种东西让人感动,她的幸福婚姻也让人羡慕不已。而这些,是与她的平和淡定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分不开的。幸福着父母的幸福蒋雯丽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铁路局话务员,都比较喜爱文艺。蒋雯丽小时候,父亲就经常买给她世界名著、名画看,母亲则送她学体操和舞蹈。父母都是那种很内敛的人,对蒋雯丽现在的成绩与名气表现得出奇地冷静与平和。受父母冷静内敛的影响,蒋雯丽的性格,也如她家乡安徽蚌埠的清山秀水一般,清丽温婉,不事张扬。蒋雯丽小时候没有太…  相似文献   

19.
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被确诊患有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作为父亲的他坚决要放弃治疗,并决定把女儿送人;作为母亲的她气愤之下,代替女儿同他签订了一份断绝父女关系的协议书……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是个勤劳的好女人,我自小就看到她努力地维持着一个家。她总是在清晨五点起床,煮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给父亲吃,因为父亲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饭;还要煮一锅干饭给孩子们吃,孩子们正在发育,需要吃干饭,上学一天才不会饿。每星期,母亲会把榻榻米搬出去晒,晒出暖暖的太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