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话语系统生命力的持续更新、蓬勃发展、与时俱进,无一不是翻译活动带来的结果,是与译者的辛勤耕耘和汗水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从边缘化的地位经历了译者的隐身再到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可见译者正在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必将更进一步推动文学话语系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话语系统生命力的持续更新、蓬勃发展、与时俱进,无一不是翻译活动带来的结果,是与译者的辛勤耕耘和汗水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从边缘化的地位经历了译者的隐身再到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可见译者正在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必将更进一步推动文学话语系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话语狭义上是指语言的具体运作,广义上则是指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作为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纯粹个体的行为,而是显示了话语主体的社会位置、社会关注和社会身份.话语不仅表现世界,而且能够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文学话语既具有一般话语的性质,又具有与日常交流环境中的普通言谈行为不同的特殊之处,文学话语的独特性表现在指称与语境、表达与建构两个方面.而话语的生产性与批评理论的增殖、话语的对话性与批评理论的多元开放,则凸显了文学批评在话语性的文学整体活动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角度出发,用外部权力话语、内部权力话语及中心话语等理论,从翻译选材和译语选择两方面,探讨了胡适翻译法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活动.认为胡适的翻译是在特定外部权力话语和内部权力话语的共同作用下,以及受中心权力话语的影响而实现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在翻译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被看作是文学再创作,把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运用于翻译分析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作品。根据罗选民教授"话语分析模式"对许地山《落花生》和张培基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罗选民的七项标准在话语层上对翻译不无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隐喻性话语的表达过程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隐喻性话语表达的工作机制。认为,隐喻性话语是隐喻思维的体现,是表达者追求最佳关联表达的产物。最后从交际意图到隐喻思维即思维过程的角度研究了表达机制中的触发机制,从隐喻思维到隐喻性话语即话语过程的角度研究了表达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建立了新的属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话语空间。尽管此时“左”倾话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权威话语 ,但在任何社会中 ,话语不可能只是一种声音 ,一种完全和谐一致的声音。“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对于“左”倾话语的批评就昭示了这一来自异端的抗议。左翼文学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是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冲突 ,不同于权力政治或实践政治的对抗和冲突 ,然而这一冲突共同支撑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时空 ,双方在客观上形成张力 ,防范着不被同化 ,也防范着走向极端 ,对文学的多样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作为一部西方重要的文学翻译作品,《黑奴吁天录》是由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根据当时的国情选择并翻译了这部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删节和改写等手段,充分行使了作为译者所应拥有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无处不在的支配力量。作为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翻译无不受到各种权力因素的影响。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赞助人的隐性权力和翻译者的显性权力对佛经翻译的操控可以看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中国的佛经翻译同样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私密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首先是在文学领域发生,并进而渗透到大众传媒这一公共领域的。随着文学领域中私语化写作的出现,"私密话题"或"情感隐私"也逐渐在媒介上衍生和繁盛,成为大众传媒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一发展过程,既可从西方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看出端倪,也可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功能话语语法代表了功能类型学的最新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话语表征的本质过程。它以话语行为为基本分析单位,从语用、语义、形态句法和语音四个层次分析和描述语用者在话语表征过程中所蕴含的语用目的、语义认知建构、形态句法编码及话语输出的表现形式。通过应用功能话语语法分析发现,仿拟话语的表征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自上而下的话语建构与编码过程,体现了说话者从本体的意义识解到仿体构建与编码的语言技巧与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话语进行解读,隐喻话语建构的特点体现为:主体认知性、修辞性和社会性。隐喻话语解读的特点体现为:动态开放性、审美互动性和意象塑造性。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林纾的小说翻译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大量的小说翻译实践使林纾形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一体的翻译小说话语系统。当然,林译小说的话语系统不是单一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多维的"话语"形式,其中林纾的序跋话语、译本书名话语和译文文本话语极富特色,是构成其话语系统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6.
昆德拉著作的话语空间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 ,而是人类的一种主要实践活动 ,浸透着昆德拉对这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反思和怀疑。其著作话语空间的构成有 :通过文学思考的哲学话语空间、人类学意义上的话语空间、美学话语空间、语言学话语空间、音乐学话语空间等  相似文献   

17.
话语理论作为一种同人类文化活动或表意实践密切相关的当代理论形态,已经深深渗透到哲学思考、文学研究、历史叙述等各种活动中,成为一种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的理论形态。将话语理论导入文学批评学领域,有可能改变现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并进而确立一种关于文学批评的更具针对性、批判性、整合性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话语批评学。  相似文献   

18.
自由话语与必然话语构成了人类话语的两大体系。从权力存在形态的双面性即真理性与疯狂性、合法性与非法性,可以清楚地看到审美话语与必然话语之间特别是话语与寂力之间的紧张与默契;从文学与历史的话语本质差异与复杂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出文学作为审美话语的自由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设能源强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离不开能源话语实践特别是能源治理话语实践。中国能源治理话语以其特有的话语概念已经形成国家话语,但只有通过国家翻译与国家修辞转化为国际话语,才能够切实赢得全球能源话语权,提升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话语能力。从中国能源话语研究现状着手,阐明能源治理话语的内涵及特征,提出构建“三库合一”的能源治理话语翻译资源库,包括中国能源治理话语翻译术语库、翻译语料库、翻译修辞案例库,整理收集中国能源治理话语的相关资源,依托翻译这一跨语际实践规范能源治理话语,提升能源治理话语的认可度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承载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性,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凸显了翻译文本的核心作用。翻译的过程提出了话语思考的意义,而话语思考又自然返回到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话语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就是表达中国古代文论的论说方式,这些话语植根在中国古代文论之中,评说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既有评判中国古代文论的功能,又存在自身中国古代文化和文论的意义。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大量步入中国本土,西方的认识论、方法论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界开始对文论话语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