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3.
原创性的疏解方法不同于古典或现代意义上的文本解释学,它要求对《庄子》文本的疏解本身成为道之疏导,以便达至天道和人事之间的贯通。从这种疏解方法出发来解读《庄子》"大宗师"和"养生主"两篇,可以发现:首先,"大宗师"何以谓之大的关键在于,养生之道本质上乃是"大宗师"篇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其次,通过对"养生主"篇庖丁解牛寓言的政治现象学解读,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论证"大宗师"和"养生主"之间的政治哲学关联:即"养生主"通过解牛而来养刀的藏刀之道乃是"大宗师"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4.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记叙了王屋山三位唐代道士的事迹,表明“安史之乱”爆发后王屋山为道士避乱之地,王屋真人的阴丹术在山中流传。王屋真人的阴丹秘诀,与汉魏六朝阴丹术皆以还精补脑为中心,但前者在文字上脱去一些晦涩。《灵篇》有意将外丹誉为成仙术,将阴丹降为养生术,不过是一种策略。《灵篇》盖受《黄庭经》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5.
许晨  齐文杰 《理论界》2012,(3):128-130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第六篇,庄子在此篇中从多个层面对道进行了讨论,在庄子看来,任何事物都要依存于道而产生,依存于道而变化,最终也要回归于道。把握此篇中庄子的道论思想对于理解《庄子》一书的形上学思想以及成就自我的人生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乃《庄子》书外篇之羼入于《齐物论》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本文从语体风格的辩析上,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上下文在意旨及语调的衔接这样三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相似文献   

8.
《龙泉神剑歌》新校并序颜廷亮《龙泉神剑歌》见P.3633,系草稿,共抄42行。第42行后面,尚有7行,系7言诗三首;大约系作者拟补入《龙泉神剑歌》而又未及补入者,兹姑作独立成篇之三诗首置之,不校补于《龙泉神剑歌》中。《龙泉神剑歌》是金山国宰相兼御史大...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之论诗引诗与战国末期诗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于“诗三百”若干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于孔子师徒并惠施言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书中引诗表明,在秦并六国之前一段时间,人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儒家“以诗为经”的观念,而各家学术思想正逐渐趋向合流。《吕氏春秋》引诗文字与汉人“四家诗”传本均有较多差异,而与战国其它文献引诗出入不大,很可能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作者对于逸诗的征引和推重,说明直到战国之末,儒家之三百篇传本依然未能在其它诸家习诗者那里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10.
《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书荀子亲著的二十二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荀子前286年游学于齐前之作,如《不荀》;二是前279年以后至前255年以前在稷下时之作,如《王霸》、《王制》、《正论》、《天论入《劝学》、《修身》以及《解蔽)、《荣辱》、《正名》、《性恶》、《礼论)、《乐论》;三是前255年以后居于兰陵时之作,如《非相》、《臣道》、《君道》、《非十二子》、《成相》、《赋》以及《富国》、《致士》、《君子》。荀子弟子记述荀子言行的五篇中,《议兵》、《强国》、《儒效》反映的是荀子前255年以前之事;《大略》反映的则各个时期都有;《仲尼》前半篇反映的可能是苟子在稷下时的思想,后半篇反映的可能是其在兰陵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自由理想刍议毛荣生在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自由的理想是居核心地位的。他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表达这种理想,以“至人”、“神人”、“真人”等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愿望。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曾产生过深刻...  相似文献   

13.
宋晓云 《西域研究》2012,(1):119-125
本文以蒙元时期道教全真派信徒李志常的散文作品《长春真人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丝绸之路汉语文学中价值、艺术特点等问题,认为此书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吟诗作词活动、注重生活细节及丝路沿线身份、阶层各不同的人们迎候丘处机的态度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西行传道的道教宗师的生动形象;其成就之二则体现在对元代早期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生活习俗、多样民族文化与变换的自然风光所作的家常般的亲切描写;而诗文合璧的艺术形式、极具文人化的典雅文笔与生活化的写人记事、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等则显现出此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高宗肜日》篇的陈谏艺术吴艳丽《尚书·商书》中有一篇《高宗肜日》,是现存商代文献《商书》五篇之一.也是迄今所见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篇重要文献。关于此篇的真伪,刘起先生说它“基本是真文件,但经过后来加工,因而文字较平顺.或思想内容有稍异于原时期者。”(...  相似文献   

15.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汉籍珍本《批点聊斋志异》新见何守奇评语约六十一条并序文一则,裨补了通行六十余年之久的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著录何评所缺失内容。新见何守奇评语与序文,可修正此前学界成说,与王士禛、但明伦、冯镇峦等其他聊斋评点者的评论话语相加辨读,可以发现何评重在阐释《聊斋志异》的思想意涵,以同心共情式话语深度介入文本,体现出注重两性对等的思想倾向与直面现实的批评品格;何评兼及《聊斋志异》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对聊斋故事的叙事时序有着独到发现,对叙事中羼入的诗作大胆质疑。他以对“正”与“情”的凸显,在清代聊斋评点史上较早且较为充分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进步思想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隐秀:《聊斋志异》的美学特质樊月娟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它概括了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隐秀》是《文心雕龙》中唯一的残篇,虽看不到《隐秀》的全貌,但从残篇中仍可见隐秀的基本美学要求。刘勰说:“隐者,文化之重旨也;秀者,篇中之独拔...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谈科学与民主一代哲学宗师冯友兰先生已去逝三年了。过去我对他的学术思想了解甚少。近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东方文化》创刊号,在头条位置发表了他的一篇遗文,题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简短、明晰而新意迭出。现摘其要者如下:科学的精神就是信...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吊书老子》不仅篇章不同;且前者只二千余字,只及后者十之四。而就相同章看,有的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文字增多;而且近1/6的文句含义有出入,甚至差异很大。简、帛两类《老子》是否出于一人之手?还是后人在楚简类《老子》基础上的改写与扩充?楚简本是否是一种节选本?或者是另一种古传本?简、帛《老子》有没有各自的时代标记?……理顺这些问题,也许就能弄清楚简、帛两类《老子》的作者了。从“早出说”与“晚出说”看作者郭沂最早指出,楚简类《老子》出于李耳老聃,帛。今本类《老…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由来从1912年6月至1918年6月,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六年中,李大钊写下了近一百五十篇论文与杂感,另有若干译文和诗歌。就这些文字的思想性来讲,关于“调和论”的观念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16年10月,李大钊在分析制定宪法应注意的事项时就明确讲道:“制宪之事有不可失之律二焉,一即调和,一即抵抗,是也。调和与抵抗其用相反,其质相同,宪法实质之备此二用者惟在平衡。”其后,他又写下了《调和之美》、《辟伪调和》、《调和剩言》、《调和之法则》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