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立体性的形象,用以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艺术。文学艺术的雕塑美,则是凭借语言这一特殊“材料”去描塑人物形象及其他客观事物,使之具有动态感,立体感和可视感。《水浒》以其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强烈的雕塑美,便是这部巨著的一种艺术魅力。《水浒》的雕塑美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金圣叹点评《水浒》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把鉴赏作为个人心灵的一种寄托形式,使评书成为自己的艺术再创造,表现了显著的“创造性的背离”倾向,在阅读和点评《水浒》时表现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容与其间”、率性而为、潇洒随意的才子品性。金批《水浒》中三个问题的出现并非金圣叹有意为之,而是其率性任情、狂放自然的个性使然。  相似文献   

3.
《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浒》)诞生六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不仅是由于《水浒》场面广阔,人物繁多,构思蕴藉巧妙,形象鲜明生动,而且还在于对水泊梁山起义军的兴起、发展及其失败全过程的描写,赋予了《水浒》强烈的反皇思想。我们认为:《水浒》之所以反赃官,而是为了证明“皇帝昏昧”;揭露“皇帝昏昧”,铁证是庇护赃官。金圣叹所说的“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虽是站在反动立场上对《水浒》的诋毁和攻击,但在客观上是极符合《水浒》实际情况的,也是《水浒》具有反皇思想的最好说明。 可是,自七五年以来,《水浒》只反赃官,不反皇帝,在学术界好像是已经作了定论。若如此,《水浒》既然不反皇帝,当然也说不上具有反皇思想的问题。我们的看法则与此完全相反,认为《水浒》不但反赃官,而且也反皇帝,甚至还富有较深刻的反皇思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不妥之处,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4.
《水浒》的反贪官倾向是众所公认的。然而我们应该进一步指出《水浒》所抨击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贪官污吏、恶豪劣绅,而是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和黑暗势力。鲁迅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水浒》作者的反政府倾向。他说:“《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指《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书——引者)中底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同处……。”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十分允当的。施耐庵用如椽的巨笔活画出了一幅阴暗、污秽、血腥的人间地狱图。在这人间地狱中,群魔乱舞,鬼魅恣行。《水浒》所刻画的贪官污吏、恶豪劣绅近百人,大多数人物写得栩  相似文献   

5.
吴肖丹 《学术研究》2023,(4):153-161+178
《水浒传》是日本江户时期传播最广的中国小说,有最多浮世绘作品。作为平民的版画,浮世绘推动“水浒热”从文化精英走向平民阶层,也因深入水浒的世界发生了变革。梳理日本江户时期《水浒传》的11部绘本、近1600幅插图和锦绘,可见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历近百年发展,在视觉转化上采用了日本文学常用的“翻案”手法,以模仿、替换、省略和增益等策略对中国插图进行技术性的改编。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奠定了“武者绘”的典范,创新中日文化传统融合的路径,塑造符合江户平民价值的英雄。水浒的题材和浮世绘的变革体现了文学和艺术深层联动。  相似文献   

6.
《水浒》问世,名震遐迩.明代著名文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四十一谓:“嘉隆间(公元1522—1572年),一钜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又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谓奄有丘明、太史之长.”足见《水浒》在明代中、晚期的影响之大,文坛名士拟之于《庄子民史记 》和《左传》,这种赞誉实在够高的了.于是,《水浒》遂拥有一大批续书.续书良莠不齐,而“狗尾续貂”者居多数.有三部续书很奇特,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两大方面,均逊于原著,但比“狗尾”这种滥竿充数之作则胜得多多了,值得论叙一番.  相似文献   

7.
关于《荡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浒》七十回本“续书”面目出现的俞仲华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传》,这是一部彻头彻尾歪曲《水浒》和诬蔑我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起义的反动古典小说。如果说,《水浒》写的是“官逼民反”、“除暴杀官”,《荡寇志》写的则是“民反官剿”、“荡‘寇’救官”;如果说,《水浒》处处阐明:“取非其有官皆盗,损彼有余‘盗’是公”的真理,把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看作是“替天行道”,并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他们的正义斗争,那么《荡寇志》则是以反动观点阐明:“只有朝廷除‘巨寇’,那堪‘盗贼’统官军”的歪理,诬蔑梁山泊农民起义军是“聚众暴乱”,是“乱臣贼子”,把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官军,歌颂为“除暴安良”。《荡寇志》这部反动小说是披着艺术盛装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坛上的。诚如鲁迅所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很明显,对《荡寇志》这样反动作品全面彻底地进行分析批判,将有助于我们识别历史上的反动派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中,是怎样通过文学艺术这个武器来宣扬自己的反动观点,蒙骗人民群众,并从而千方百计地为反动统治阶级效忠服务的。这篇文章只是想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一居常读《水浒传》,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经》里的“水浒”。《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相胥宇。”《毛传》:“浒,水厓也。”《郑笺》:“循西水厓,漆、沮侧也。”《正义》:“太王作王业之本,文王得因之以兴。”推原诗人之意,盖以“水浒”为周家发祥之地,故后之言周家之始基创业,莫不盛言“水浒”。《文选》潘安仁《西征赋》:“思文后稷,厥初生民,率西水浒,化流岐豳,祚隆昌发,旧邦维新。”又干令升《晋纪总论》:“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辱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齐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史通·杂志说上》:“姬宗之在水浒也,鸑鷟鸣于岐山。”所谓“水浒”,是指特定的关中平原的漆、沮二水流域的一大片土地,即《诗》所谓“周原(用無)(月無)”的周原地区。周家之经营“水浒”,拿《水浒传》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了“图  相似文献   

9.
对于金圣叹腰斩《忠义水浒全传》,一般论者只注意到他是出于思想方面的需要,而很少注意到他也是出于艺术方面的需要,这是一个缺陷。金圣叹是杰出的文艺批判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要求很高,当他对一部作品动大手术,砍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使之成为“全本”时,他不可能没有艺术着眼点,没有艺术构思。实际上,他非常重视自己评定加工的七十回本《水浒》的艺术性,认为凭这种艺术性,他的“古本”完全可以压倒《忠义水浒全传》。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水浒》学会筹委会及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北京市《水浒》研究会、浙江省《水浒》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第三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于八五年七月三日至七日,在秦皇岛召开,到会的有全国知名的学者、教授、以及研究工作者、编辑工作者近二百人。收到论文一百多篇。大会讨论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1、水浒的成书年代;2、“施耐庵文物”、传说的真伪与“托名”说的是非;3《水浒》的版本问题;4 水浒的作者、主题思想、著作权等诸问题;5 《水浒》艺术的面面观;6 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功过问题;7 《水浒》及《水浒》研究工作与其他小说的比较等等。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近年来,对《水浒》著作本身的研究较多,今后,对这部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诗历史上,艾青是位既有诗美学论著,又有巨大创作成就的诗人。近半个世纪来,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形象创造和艺术形式,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其诗论有着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诗的散文美”则是他最具独创性的美学主张;他的诗赢得了世界声誉,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流溢于其中的“散文美”。“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首见于艾青一九三九年写的《诗的散文美》一文,至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水浒》,以“结末不振”(鲁迅语)而告终了。所谓“结末不振”,指的是宋江等“受招安”征方腊,及其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水浒》的“结末不振”之余,还有另外两种《后水浒》本子(不是《征四寇》),似乎没有被人注意。这两种不同的《后水浒》都表达了它们的人民性,是描写梁山泊斗争精神犹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在全面研究《水浒》的各种著作中是不可忽视的。这两种《后水浒》,大约都是清初写的。一是陈忱的作品,另一是久已埋没的青莲室主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李贽,把《水浒》称为“天下之至文”把作者称为“传神写照妙手”。“至文”一语,力排“儒者每薄之”的传统偏见,给古典小说以应有的崇高地位;而“传神写照”一语,则是精确地道出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在人物描写上的一个主要特点,为确定其“至文”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实即总结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一条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水浒》是我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成书的时代最早,艺术上又有高度成就的名著,对我国近几百年的农民起义和人民生活有显著的影响。在国外,它也很受重视。可是对《水浒》的研究过去在我国一直还是处于沉滞的状态,没有能够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水浒》学体系。1975年“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搞起的“评《水浒》运动”,更在《水浒》研究领域造成了重大的混乱,流毒至今尚未肃清。这就要求我国《水浒》研究工作者,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美学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以“线”为造型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这些“线”不仅是一种艺术媒介,还担负起造型与表意的功能,彰显笔力美与韵律美,传递出艺术家独特的心灵世界与生命运动,中国绘画中的“线”具有一种独立的审美意义,是一种兼表形与达意于一炉、有意味的线,是传统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五四”诗坛上,“新月社”诗人闻一多,以他立论坚实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论主张和“形质兼具”的诗歌实践,树起以“和谐”、“均齐”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格律诗风的艺术大旗,在新诗诗坛上闪烁出夺目的光芒。而“新月社”的另一代表诗人徐志摩也左进一步实践闻一多“三美”格律诗论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及《云游》,在诗歌风格上表现出“轻灵飘逸”的独特的艺术个性,恰同闻一多诗歌风格的“道劲凝重”形成鲜明的映照,给新诗艺术带来一阵轻风,一从活水,同…  相似文献   

17.
喜则笑,悲则哭。哭者,流泪而放悲声也,此乃“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一。凡是杰构巨著,无不对七情作了出色的描绘。人们熟知的《水浒》作者施耐庵,亦是一个描写人物情绪的圣手,他不仅工于写怒写笑,也善于写哭,使哭声哭貌呈现出百般情态,蕴合着千种情怀。我们从《水浒》中可以看到:哭的描写,不仅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更是被用来烘托、渲染、强化作品的悲剧色彩和深邃的主题思想。如此哭态描写的魅力及其艺术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古典名著走上电视屏幕,象《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纷纷被改编为电视剧,使千百万读者欣赏到了荧屏上的艺术再现美,这确是影视事业中值得重视的新景象。古典名著改编,是一个意义深长而又复杂艰难的艺术再创造过程.前人和今人大量艺术实践证明,愈是著名的作品愈是难以改编。因为名著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和生活,情绪上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水浒传》内涵的几个问题●苗正民许小平丁可一、从《水浒传》研究概况所想到的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人们对它的评论是最为复杂了。人们已经公认,《水浒传》是集“水浒故事”而成的,“水浒故事”是由说书人创作并不断加工润色过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