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楚辞·九歌》描写不描写——进而歌颂不歌颂——“杀人祭神”或“人神恋爱”呢?这要做归类分析。第一类祭祀太阳神及其“升格”的《东君》和《东皇太一》,祭祀轩辕星云雨风雷女神的《云中君》以及借以“招魂、起殇、却敌”的《国殇》,安魂、娱人、乐神的《礼魂》,都肯定不带“人  相似文献   

2.
《九歌·东君》所祀之神为日神,自王逸以下无异词。然而,在《九歌》所祀诸神祗中,东君名列第七,失之偏后,颇不合太阳神的尊贵身分。故学者多认为《九歌》诸神次序,今已错乱,非复先秦旧貌,谓“‘东君’(当)在‘云中君’前”(闻一多《楚辞校补》),即次于东皇太一之后,坐第二把交椅。若此,《九歌》祭典,首“上皇”(东皇太一),次太阳神(东皇),似乎各得其所。其实,并不尽然。  相似文献   

3.
一、“九歌”释九《楚辞·九歌》之“九”字,自东汉王逸以来,皆不得其解。“九歌”名之为“九”,但却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古来许多研究《九歌》的学者,皆料缠在数目字上,不少人削足适履,力求符合“九”篇之数。因而有人以为“国殇”、“礼魂”应与“山鬼”合为一篇(如林云铭:《九歌总论》);有人以为“湘君”、“湘夫人”系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系  相似文献   

4.
小引一、本索引按年代为经,以内容为纬。每年的具体排列顺序为:楚辞、屈原(屈赋)、离骚、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歌、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二湘、二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招魂、卜居、渔父、远游、大招、宋玉、九辩、风赋、其他。二、目录体例:论文目录/作者//刊名.年.  相似文献   

5.
《九歌》的成因,是楚辞学者聚讼的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九歌》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从性爱谈起《九歌》多涉性爱.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早就说过"其词鄙陋"的话,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也指出其中"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近人苏雪林女士有"人神恋爱说",闻一多先生也说:"东君云中君(闻先生认为《东君》为《九歌》第二篇,《云中君》为第三篇),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用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抒写  相似文献   

6.
《楚辞·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憺”《章句》未加注释,《楚辞补注》说:“安静也”,《楚辞集注》说:“安静”。《补注》《集注》的解释实出《楚辞章句》。因为《章句》在《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宫”及《东君》“观者憺忘归”二句中注云:“憺,安也。”我们以为,将《云中君》《东君》中“憺”释为  相似文献   

7.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篇,王逸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后世都遵循此说,谓“楚国确祀东皇太一”。我认为此说非也。查先秦古籍,“太一”都释为“道”。《庄子·天下篇》说:“建之以常元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云:“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郭象注云:“自天地以及群物,皆各自得而已,不兼他饰,斯非主之以太一邪?”《吕氏春秋·大乐》篇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议,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这是说,“太一”就是“道”。《荀子·礼论》篇云:“贵本  相似文献   

9.
古神话中,许多自然神都有与之相应的人格神存在,如日神有东君,云神有丰隆,风神有飞廉,龙有龙王,河神有河伯。令人困惑的是凤凰似乎总是一只鸟,为物,没有有人格的凤神。有的学者甚至惊讶:《楚辞·九歌》里龙多得出奇,而凤竟一无所见。果真如此吗?经过仔细考察,发现《楚辞·九歌》中有一大神云中君实际上就是凤神。  相似文献   

10.
《九歌·东君》以日行、纵乐、夜行分为三章。其中所描写的羲和御日西行、望舒御月东行,合乎早期中国普遍采用的朝日、夕月之礼。中间的歌舞场景,亦合乎冬至迎长日的大纵乐演奏,其当为合祀日月的祭歌。越人祭祀东皇公,楚灭越后,称之为东君,曹操等曾以东君称呼东王公,故《东君》为朝日、夕月之歌。  相似文献   

11.
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一名,既叫“太一”,为什么又冠土“东皇”呢?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神呢?对此,过去注家和《楚辞》的研究者,大多遵守东汉王逸的注释。但是,王注是靠不住的。《九歌》原是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人民祭祀诸神时所用的歌曲;《九歌》篇题中的诸神,乃是该地群众性的信仰。可是,王逸却将“东皇太一”篇题释作:“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这里,以为太一又是东帝、把太一与东帝混淆起来;同时,又以为太一的地位高居于五帝之上。既把东皇太一一名解释为汉人观念中有从属关系的两个神,又硬把它们统一在一起,无论如何解释不通。事实上,把太一组织在五帝之上、把五帝安排在太一之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研究楚辞的学者,对王逸《楚辞章句》中《九歌》的篇目与篇名不符总是迷惑不解——“章名曰九,而十一篇何也?”因而对《九歌》的结构提出了各种看法。大致有四种观点:(一)“九”是虚数,《九歌》原来就有十一章;(二)《九歌》实际上只有十章。比如,明代学者汪瑗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乱辞”(见《楚辞集解》);而清代学者王夫之则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送神曲”(见《楚辞通释》);(三)十一章可合并为九章,比如,明代学者黄文焕将《山鬼》  相似文献   

13.
东皇太一为大火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楚辞·九歌》中,对于《东皇太一》的争议最多。东皇太一所指何神?以往的解释主要有天神说、星神说、日神说、上帝说、战神说、伏羲说、成汤说、楚武王熊通说等。本文拟以上古典籍为据,证明东皇太一指的是大火星。与《楚辞》同是战国时期作品的《韩非子·邪饰》说:“初时者,魏数年东乡攻尽陶、卫,数年西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数年在东也。”韩子连续列出了十四个星名。太一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太一确实是星名。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歌》文化艺术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神寻踪与文化探索 《九歌》所祀十神,除首章《东皇太一》所祀为主宰神,全能神;第十章《国殇》所祀为战神,两章为单独祭歌外,中间八章《东君》与《云中君》,《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皆为按阴阳观念组合的祭歌。所祀四对神祗为阴阳神,亦即具有恋人神或配偶神的性质。《九歌》十神,寻其踪迹,或为楚产;或来自齐,显示了楚齐文化同源分流,至战国而又有更多的文化融汇的特征。下面,即据《九歌》的整体结构,对诸神的性质及文化渊源寻踪探迹。  相似文献   

15.
《九歌》中的娱神情景,颇近希腊酒神节的性质,后者是西方戏剧的摇篮。然而,同样是神话内容和祠神歌舞,《九歌》为什么没有发展为叙事诗或戏剧诗,反而发展为抒情诗?其间的原因,现试作一探讨。《九歌》十一首。《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国殇》是对阵亡将士的挽歌,所祭对象与艺术风格,同其余几篇大有差异。故下面的研究,将排除这三篇。我认为:《九歌》之成为抒情诗,乃是它物态化了一个特殊的情理结构(形象思维模式)。构成这情理结构的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肴蒸”,言以蕙草为柴烤祭祀所用之牲体,使香气上升,以享食于天帝太一。“肴”,祭祀牲,字又作“殽”。《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引本句皆作“殽”,同。“蒸”,洪兴祖《楚辞考异》谓“一作蒸”。“蒸”为本字。《说文·火部》云:“烝,  相似文献   

17.
在《楚辞》中,有一组《九歌》;在《九歌》中,有一篇《东君》。 《九歌·东君》是一则神话,也是一首诗歌,确切地说,它是以诗歌形式记下的一则太阳神话,是神话与诗歌的结合。它是民间的口头文学,也是作家的书面文学,更确切些说,它是我国古代的伟大作家屈原,在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  相似文献   

18.
《东君》为春种说(上)自东汉王逸以来,一直以为东君为目神。诗中确曾提到太阳,但核之全篇则不能成立。一、《东君》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兮乘雷,载云旗之委蛇。”若是日神,不合乘雷。二、首句言“嫩将出兮东方”,啦是太阳,按《楚辞》惯例,若通篇言日下面应称君或灵等,不合言政,直指日名。诗云“灵之来兮蔽日”,既然灵能蔽日,当然灵是太阳的克星。三、诗云:“青云衣兮白霓裳”,“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杏冥冥兮以东行。”若是太阳神,不合与北斗为伴,夜间出没,更不能举北斗饮桂浆。四、《东皇…  相似文献   

19.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20.
《九歌》是沅湘地区的祭神曲。所祀十神,以东皇太一为至尊,故云:“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朱熹言:“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辞集注·九歌序》)说的大致合乎事实。根据上古时代沅湘流域民族(族类)的递嬗、融合和衍变,我曾指出,“《九歌》经历了百越文化→苗蛮文化→荆楚文化的演变三阶段”。①现在,我们打算对东皇太一的性别作出崭新的探索,了解以上情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