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老人与海》与《年月日》同是反映"硬汉"主题的小说,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先爷,是中西方文学中典型的硬汉形象,他们在自然与命运面前都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在他们的抗争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意识的差异。虽然最终由于人类内在精神的某种弊端和顽症,老人们还是难免于失败,但是他们的失败都体现出一种壮美与震撼!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重压之下能保持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其他英雄人物,《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厄运、失败和风烛残年时展现出了独有的英雄式的谦卑。这种英雄式的谦卑形象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老人圣地亚哥对小男孩马诺林的依赖;圣地亚哥赋予喜怒无常的大海以女性的形象和特征以维持生计;老人对海洋生物尤其对大马林鱼既爱之又不得不杀之的矛盾情愫;以及老人“可以被毁掉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上迄今为止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备受读者与评论界青睐。海明威的众多作品,多有涉及到老年人物形象,其中《老人与海》是最为有名的篇目。通过对小说《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精神进行分析,概况为不屈不挠、坚韧果敢和对自身修养无止境的追求,并希望启示当代社会老人的生活态度,关注老人再社会化问题,使得老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追求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意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和鲁迅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艺术天才 ,他们分别在《老人与海》和《伤逝》中 ,以精湛的艺术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使小说达到美学和哲学上的和谐统一。本文就两篇小说所产生的哲理性问题 ,从人生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生哲理和社会哲理的渗透问题进行了分析 ,这对于鉴赏这两篇小说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路遥的《人生》被视为探讨人生的中篇小说,是当之无愧的。它犹如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图画,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比手法的妙用。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情节构置三个方面。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小说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对比"网",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意象丰富,狮子意象尤为独特。海明威精心布局,在小说中先后五次出现狮子意象,尽管着墨不多,其作用不容小视:它犹如一串链上的五颗珍珠,把"老人"的心理流变过程串连起来;它勾连上下文,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它烘托"老人"的心灵世界,塑造出一位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不断探索认识自然(外在自然)的同时,也在苦苦地探求和设定自身(内在自然)的发展与完善的道路,相对于前者,形成了关于自然世界的各种科学;相对于后者,则形成了关于人类自身的人生研究的学问。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多急功近利地追求对外在自然的认知和把握,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特别是生命个体过程的研究,从而越来越导致了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冲突,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完善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同步性。这样一来,使原本变化莫测的人生又增添了一些波折、坎坷和沉重,人类不得不在依附技术的同时,更珍视对自我生命过程的体认,因此,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曾  相似文献   

9.
张颖  胡珊珊  刘妍 《新天地》2011,(12):11-11
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被深刻反映出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生动深刻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象征艺术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女性观历来饱受争议。近来许多学者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关注和思考,即使是《老人与海》这部"硬汉"特征明显的作品也不例外。小说在极力塑造老人硬汉性格的同时,也描写老人与妻子、大海、小孩之间的情感纠葛,女性魅影处处显现,体现了海明威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边缘知识分子乔治·格里布在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找到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也是格里布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探寻生存价值的过程,其生发出的形而上的思索和执着的求真态度映现出他内心的光辉。格里布寻找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信念。该短篇小说体现了贝娄作品中一贯的肯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信仰为儒家思想的合理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以西方宗教优先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儒家争取价值地位的做法,无益于真正把握儒家思想的实质。仁构成了孔子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孔子对仁的超越性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道德信仰性质。从孔子行仁的方法和行仁的途径来看,儒学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不同。儒家哲学既不属于宗教信仰,也不属于理论哲学信仰,它重在道德方面,故此属于实践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4.
论信仰的类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信仰对象的不同 ,信仰可分为三种类型。科学信仰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目的是求真 ;宗教信仰是对外在于人、高于人的上帝 (神 )的敬畏或者对”天国”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其目的是求善 ;政治信仰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建立一个尽可能让人人满意、人人满足的公正、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其目的是求实。在日常生活中 ,各种信仰往往相互交错 ,却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早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严酷而感到自身软弱无力的必然产物。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人们感到恐惧,依靠个人力量难以与大自然和社会压迫的强大力量抗争,这就促使人们产生对超现实力量的信仰,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神力来消除恐惧,摆脱苦难与困境,实现依靠人力难以实现的目的。祈福避祸的心理需求则成为信仰产生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这一公案中有几个历代学者都关注的焦点,如鬼魂诉说后哈姆雷特为何没立即复仇?"戏中戏"之后哈姆雷特为何没趁克劳狄斯忏悔时复仇?哈姆雷特是否性格忧郁等等。结合着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的内在发展逻辑对这些焦点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哈姆雷特不仅未曾延宕,而且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8.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是阿乙的首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放逐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把时间作为敌人并准备杀死它。阿乙巧妙地地将主人公的抽象时间转换成有形的封闭空间,与外部世界隔离的同时,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巨大漠视和否定。对自我画地为牢式的囚禁,使得主人公直面着时间强大包围感带来的威胁。阿乙在小说的结尾处对我们世界的制度、传统、信念和意义攻击和审判之后,建构了一副时间尽头的景象。时间观念是整个小说故事的核心问题,阿乙企图通过他的时间观来揭穿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9.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