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空间叙事的代表作,其在物理空间、文本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建构上别具一格,展现出巧妙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文学功底.文章据此展开研究,从《小镇畸人》的定位与创作背景、温斯堡小镇的选择深意等方面分析了物理空间的选择;从巧妙安排文本结构、间接凸显"畸人"共性方面研讨了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从重复塑造空间概念、节奏淡化时间概念两方面进行了心理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实际上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丰富而隐匿的,应该说《边城》主题具有对话的多样性,即小说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角度,从东西方宗教精神,从隐秘的中国现代精神的角度揭示了《边城》主题对话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边城》主题隐秘的对话走向敞开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杨薇 《理论界》2008,(9):125-126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雪莱的《西风颂》分别是中英咏秋诗中的精品。两首诗又同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产物。但由于受到各自民族的诗学理论、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两首诗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杜诗重在抒情,《西风颂》重在讲理。其次,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但杜诗中借“秋”的意象夹杂了些许“文仕不遇”的人生感叹;而雪莱的诗则更理性的思考着生命的规律。再次,杜诗以悲为基调,并无放眼未来之意;雪莱的诗则悲中带欢,于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与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是两个天使型女性,两人共同的悲剧根源是文本的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这是男权文化和宿命论思想在作者心理世界的积淀,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心理动力“意”,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就是“意”在文本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9.
宋洁 《江淮论坛》2009,(4):141-145
《边城》表面上是一首牧歌,本质上却是一出悲剧。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从宏观看,作品展示了中国社会进程中传统农业文明被消解的悲剧性场景,以及边城人在这种无力阻遏又不得不直面的消解中的无奈与苍凉。从微观看,尽管边城人身上充溢着传统农业文明铸就的诸多优秀品质,但这一切与时代精神并不和谐,这种自然、健康、优美的品质在剧烈变动的现实中成了一粒只发光不发热的“遗世之珠”。作为已经走出边地的沈从文,他深信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及人格是不完善的。从文学观念看,作品反映了沈从文美善一体的文学追求,对善的功能的终极理解和对美的作用的理性体认与创作现实形成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体。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边城》在牧歌式图景背后隐藏了一出事实上的悲剧,客观上这出悲剧又具有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倍感孤独、压抑的女性极度渴盼爱与理解,但在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她们丧失了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的权利,她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无以言表,女性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作品同时警示我们:善待女性才能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曹七巧以青春欢乐为代价换取的金钱成为枷锁,不仅葬送了她本人,而且劈杀了多人,惊人地层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及扭曲,完成了从心理上彻底清算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从而显示了这个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没落趋势。而采用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融为一体的写法,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3.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表现命运与人格的悲剧作品.作者以一座小城、一条渡船、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记忆与时间的矛盾对抗性,进而向读者传达了生命现象的脆弱与精神现象的诡秘,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位中外文学大师狄更斯和茅盾并置,详细论述了二者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并以他们的代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两位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的借鉴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取法于果戈理,因为两位作家有着相近的国情,面临要解决相似的社会问题,采用了相似的表现手法.但由于他们所处时代、民族不同,阶级、世界观的不同,对当时社会问题剖析深度也不同,在主题开掘上鲁迅的作品更有着巨大的深刻性、广泛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姜敬爱与萧红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朝中两国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的小说表现出了共同的主题意识:“怨沼”和“乱坟岗子”隐喻阶级压迫的现实;中国东北喻示蕴含民族矛盾与压迫的孤苦之地;讴歌底层民众奋起抗争的不屈精神;揭示扭曲病态的人性。然而从创作倾向上看,姜敬爱着重从阶级意识出发描写时势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蜕变现象,显然受到时代主流意识“卡普”思想的影响;而萧红则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传统,力求从生存之本真来剖析人的病态灵魂。  相似文献   

17.
1608年初在北京刊印的《畸人十篇》是利玛窦晚年的一部道德伦理著作。该书共十篇,除末篇外均采用对话体,记录了利氏与七位明代士大夫及一位郭姓的儒士友人之间的谈话,涉及死亡、灵魂不灭、斋戒、灵修、善恶报应、占卜以及财富等诸多方面。笔者对“十篇”中涉及的中士身份及其与利氏的交游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将其与问答内容一并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叙事学与文体学理论,通过对李公佐<谢小娥传>、李复言<尼妙寂>和<新唐书·谢小娥传>进行比较,认为主题差异是造成传记文学、小说、史传三种文体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不同情节的关注和不同语言风格的采用是实现主题转化的重要手段,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形成主题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玻璃动物园》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思的自传型作品 ,作者以戏剧的形式 ,通过一个普通的家庭悲剧 ,向观众说明自己对生活的探索和对生活的认识 ,以及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美国社会的现实并非一片耀眼灿烂的红玫瑰。像《玻璃动物园》主人公一家这样的普通人家是在不断的失落感中挣扎着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边城》融合了散文、悲剧和寓言三种文体结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三重结构,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层结构以散文化写景抒情和诗性写意营造小说意境,体现对美的情感倾心;内层结构以悲剧化二元因素对立冲突彰显小说内在张力,表达对善的理想追求;深层结构以寓言化意象象征深化小说内涵,折射对思的远景凝眸;三重结构艺术完美地表达了沈从文的审美情感、人生旨趣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