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娟  于伟 《兰州学刊》2010,(9):134-138
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男教师霸权话语建构下,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在呈现出在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着。在乡村学校场域中,她们处于从属地位,属于"次属群体",她们的主体性实质上一直缺席着。作为乡村男教师霸权话语的权力者,校长及领导层继续构建着缺乏主体性的乡村女教师客体。而乡村女教师主体性的重构是改变乡村女教师地位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乡村女教师自身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那就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从而在女性话语基础上重构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提高乡村女教师在学校场域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0,(6):176-178
梁斌的《红旗谱》在塑造出朱老忠等众多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严老奶奶身处苦难的"老世界",心中时刻牵挂着老伴和儿孙,唯独"无我"。贵他娘身处战乱频发的年代,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是"有我"的中年女性。青年女性春兰、严萍身处新旧交替的革命时代,追求思想和爱情的自由,显示出了对女性独立"自我"的渴盼。她们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上半个世纪中国北方农村老中青三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们个性的差异根源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红旗谱》由此也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历史变迁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纪平 《兰州学刊》2010,(12):158-161
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对西方传统神学进行了独特的透视。在她的著名短篇《背井离乡的人》中,奥康纳的神学观得到了集中的彰显。奥康纳通过这部作品表明,推翻了上帝的权威之后,部分女性主义神学家将女性的解放寄托在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身上的观点同样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基督已经成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对传统基督的依赖只能是女性主体性的再次丧失,导致"女人的失语",进而导致"女人之死"。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体性,是近年来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利用近代报刊媒体来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益世报》的《妇女周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史学材料分析和后现代文本解读等方法,吸收和借鉴报刊史、妇女史等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重点从女性社会史、社会性别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媒体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本文不仅从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女性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确立其主体性。通过对《妇女周刊》中有关华北地区社会调查、媒体报道、口述访谈、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客观揭示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女性是怎样向男权秩序抗争,在与男性的互动过程中,复杂地建立起女性主体意识的历程。而对民国时期华北社会性别史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北方经验、立场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南方经验的回应和比较,最终客观呈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女性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发掘或恢复其身份认同和自觉意识,重现其主体性和自我肯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萧红对于乡土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是十分特别的,她写出了自然生产给乡土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并显示出对她们的关怀,同时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对她们的精神奴役,而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也体现了乡土女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就使她的作品有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文史哲》2002,1(4):90-95
在对《围城》、《骆驼祥子》、《北京人》等经典文本的重读中 ,分析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恶女人形象塑造中所表露出的男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憎恨与恐惧。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 ,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 ,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 ,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 ,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奴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的恶女人。这背叛了从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 ,回归于封建男权道德 ,从性别意识领域暴露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唐人小说中的爱情题材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结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众多题材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其中的《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更以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绘和理性认知,成为爱情题材中的皎皎明珠。本文试以文本分析为着力点,通过对上述作品中三位女性性格特征的研究,得出结论:成长环境影响她们性格的形成。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和爱情结局。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深入的描写。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基础之上,试图探讨女性意识如何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发展和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蕙风词话》漫记冯波丁《蕙风词话》是晚清词坛四大名家之一况周颐的一部著作。作者以绝大部分篇幅评点历代词人的名章俊句。同时对作词的甘苦,以及创作的体会,也有亲切的叙述。在读《蕙风词话》过程中,感到作者有些观点是难以令人苟同的。现漫记如下。一、关于词的...  相似文献   

10.
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和《玉米》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尤其是透视了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的“他者“地位。本文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 ,对两部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1.
赫钧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200-203
当代"新生代"的女性艺术家迅速崛起,自小浸润于这样一个多元而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她们艺术触角是更为敏感与张扬的。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用她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永恒的母性主题展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显示女性的智慧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性别的角度解读《骆驼祥子》:这是一个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压抑扭曲甚至牺牲的文本,同样是一个在父权社会中一个传统的阳刚的男性被女性以及阴性的城市所压制的"西西弗思"式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的女性形象们,都具有一些神话原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正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裂缝》。小说以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女性首先产生于世,而男性作为女性的变异出现的创世纪神话。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我国学者多从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评论,鲜有人从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基于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伊利格瑞的理论,力求解读莱辛在小说中对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5.
《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1):175-176
本文简析了《荆棘鸟》中一家三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与结局:女性建立在理想与梦幻基础上对幸福与爱情的渴望,与男性对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其结局必然是理想破灭,女性经历巨大的情感创痛。与命运抗争使《荆棘鸟》中的女性显得与众不同,她们的情感体验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6.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小妇人》描写了马奇一家四姐妹的成长过程,描绘了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描写了一个充满慈爱、生机勃勃的女性社区,也塑造了四个惟妙惟肖的小妇人形象。文章从"独立自足""温暖友爱""自由平等"来解构《小妇人》中"女性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罗岗论文《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做出回应的基础上,借用空间理论,将小说文本和史料以及图画相结合,探讨晚清上海高级妓女是否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这一话题。其中,"妓院""房间"和"阳台"由整体到细部构成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场域,正是在这些空间中,高级妓女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姚婷 《南方论刊》2007,(10):85-86
夏绿蒂·勃朗特是被人熟知的英国女性作家,她的一部《简·爱》更是风靡世界。玛雅·安吉罗则是当代美国非常出色的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描述了女性青年成长奋斗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种族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不同肤色的女性成长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