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工科学生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创新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满足中国加入"华盛顿公约"后对工科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现有的工科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创新动力不足,不能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资源浪费。本文在讨论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从学科交叉设置、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三个方面培养工科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说明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主要作用,探讨了系统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优势。以人文讲座、舞蹈演唱艺术、体育竞技、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组织策划等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能够为工科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能够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营造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4.
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新的趋势。为了使学生具有上述工程能力结构,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兴趣目标,构筑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工程能力分层次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关系密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教育与地方区域通过互动,求得双赢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现途径为: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的“文化中心”功能,引领区域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工程训练主要培养工科太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幂同层次蕾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情况,高校管理模式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生产型和管理教学型三大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主要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点,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工程训练管理和教学模式,强化工程训练,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泽民主席提出的"高素质、创造性"六字要求,结合工科学生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特点,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分专题组织教学,拓宽学生理论和工程知识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科学生工程素质低下的问题,论述工程素质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即工程手段和方法、工程思想及工程意识,指出加强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途径———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都应该全面改进  相似文献   

9.
加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时代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缺少时代特色,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应面向工程实践开设课程,及时探索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以面向社会的实践性教学为基本途径,强化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时代特色,为当今时代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项目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才竞争已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焦点,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去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工程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本文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出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模式,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入手,分析思维、心理、经济、管理、人际关系、法律、自我培养与成长等有关管理方面的素质在工科学生整个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近年来国家研招政策从以培养学术型为主向培养专业型为主的战略性过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势在必行。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上要以结合工程特色、强化工程意识、增加工程实践、增强工程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一条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首先,结合工程需要,以创新性、开放式培养为理念,设置专业方向;其次,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立宽口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第三,结合工程需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 ,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应从其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 ,建立起一套综合化的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 ,且注重启发思维、挖掘潜力和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综合性设计能力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在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构建创新平台、改革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第二课堂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4.
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适合教师,忽略学生;适合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方便教师教学,忽略学生发展;强化控制性,弱化主体性;注意过程与方法,忽略质量与效果。教学适合学生就是回到教学的根本,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特征,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成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适合学生的教学要求教学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精神状态和特殊性,而要做到教学适合学生,则需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使教学整体、全面、全程适合学生,实现由学生适合教师向教师适合学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专业实践是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评价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等问题的认识上,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应进一步优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数学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实践为例,探讨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现代煤矿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安全专业人才.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通过课程教育体系、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能够实现具有矿业安全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面临极大考验。因此,以机械类课程为主的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促进教育不断发展。“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面临强大就业压力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内容体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传统的授课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农业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新体系,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个性化创新人才。所谓“五横”,即通过机械原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所要培养的学生的五种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计算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五纵”即机械原理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大作业和创新设计比赛。“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密切关联的网络体系;矩阵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了某一教学环节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地市高校的迅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布局调整等方面的需要。其发展后凸显的诸如办学模式趋同化、缺乏特色、持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既需要地市高校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和管理制度,也需要政府利用政策导向,来促进地市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