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历史长河中,以独特视角观照现实人生的欧美流浪汉小说,经历了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艺术历程.流浪汉小说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作品的地域性、现代性和未来性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和预测.诚然,流浪汉小说的叙事艺术体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固有的创作阵容、艺术价值、影响范围和传承作用,则决定了它在欧美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流浪汉小说发轫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逐渐走向成熟 ,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范本《小癞子》 ,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典范 ,其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别具特色的艺术技巧 ,对后世欧美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使欧美小说打上了深深的流浪汉小说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以鲁迅的创作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分析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存在的缺陷。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与艰辛;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的销蚀之下丧失个性,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缺乏挣扎与抗争。新写实小说在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方面陷入平民意识而没有超越,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作家刘以鬯毕生致力于“求新求异”,其“实验小说”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充满了探索性和先锋性。笔者结合他的一系列“反小说”创作,分析了刘以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新锐创作观及主要创新技巧如“客体写作”、“跳跃”、“环合”、“复现”和“开放性创作”等手法的吸收与借鉴,并指出其“求新求异”的叙事背后立足香港本土,着力表现香港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6.
简论欧洲小说文体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文体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丰富。荷马史诗和中古英雄史诗在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为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骑士传奇以想像和虚构的情节初具小说的形态;流浪汉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模式影响深远;《唐吉诃德》结合了骑士传奇的想像和流浪汉小说对人生的客观性展示的特征,标志近代小说的诞生;以《汤姆·琼斯》为代表的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西方小说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现实主义时期欧洲小说艺术发展到顶峰;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哈克贝里·费恩>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突出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流浪汉小说艺术形式入手,由叙事视角、故事结构及反传统的异端精神等几个层面,剖析小说对流浪汉小说体裁的运用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作家夏依穆拉提的小说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他善于塑造小人物、叙写小事件,尤为擅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群像,因而其作品讽喻功能极强,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0.
余同友早期小说以写实笔法反映社会转型中乡野草根阶层物欲追逐中的命运轨迹,显露了新锐思想力度与艺术创造潜力。近期作品尝试荒诞派手法,以悲剧意识与视角切入当代社会小人物生存状态,体现了现实困境中寻找救赎之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来阐释美国流浪汉小说所具有的定型化主角、历险记体裁、叙述体视角、插曲式结构、讽刺性意图和反传统异端精神等典型特征。同时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独特魅力、小说场景的特殊性和流浪结尾的特殊性 ,指出塞林格不仅继承了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传统 ,同时又发展并超越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哲学思潮的转折,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法国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在对小说形式的创造性发展中,加入了对前期启蒙观念的反思,创作了一系列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教育小说和对话体小说,思考个体精神状况及现实境遇。小说形式的灵活开放与启蒙思想对宗教迷信、传统偏见、僵化体系、风俗道德的反思与批判结合起来,对启蒙的深入、传播、演化和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小癞子>开始,欧洲历代流浪汉小说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情节,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插曲串缀起来,形成了一种缀段式结构范式,或称为插曲式结构范式.时传统文学技巧的推崇与吸纳,对"逼真"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局限(即单线索地展示主人公的个人流浪生涯)的跨越,是流浪汉小说结构范式生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梳理和探讨古希腊至18世纪游历小说与游历式叙述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即探险游历文学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流浪汉小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及启悟小说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唐人除了在拓宽创作题材、丰富思想内容等方面促进小说文体趋于成熟外,还着力在叙事艺术上使小说文体逐步完善.为反映较前代更为繁杂丰富的社会内容,唐传奇作家刻意经营了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唐写梦小说的叙事时间更有着自己突出的个性特征善于通过将梦事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对照、融合,从而在一种差距效果中透露出小说蕴涵的创作观念和主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在鸦片战争前后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本文对合流的原因作了探讨,指出读者审美心理的转变是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的内在推动力,而清官和侠士在职责上的认同和职能上的互补则是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的现实基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则为侠义、公案小说的合流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9.
从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出发,探察林纾的小说翻译目的及目标读者的设定,并着重讨论其译文的框架重构策略:重置时空、选择性使用文本材料、重置标签及重新定位参与者,同时指出正因为凭借这些翻译策略,林译小说才为译语读者创造了新的社会现实,启迪了民众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欧洲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为数众多的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群体。荷马史诗,特别是其中的《奥德修纪》,最先为读者展现了别具艺术光彩的流浪汉形象。在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诞生以后,流浪汉形象更是络绎不绝地出现在许多欧洲作家的笔下,几百年之间一直保持着他们的阵势和特色。与此同时,一些欧洲作家还匠心独运地塑造了大量的流浪女人形象,她们和流浪汉一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与艺术价值,而且表现出欧洲作家鲜明的创作倾向及其观照现实人生的独特方式。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十六与十七世纪西班牙及德国作家笔下的流浪女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