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近代演说体白话文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文体。它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持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其兴起与整个近代中国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对当时的议论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3.
对近代白话文创作热潮,当下学界多喜着眼于其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启迪承传关系的探讨,批评趣向上也是极力强调近代白话文作家的保守性和五四作家的超越性,这种批评旨趣所隐含的价值判断是对近代白话文热潮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其实早在1897年裘廷梁就提出了白话文理论,陈天华、邹容、秋瑾等人积极从事白话文创作。但是由于报刊的困境及其理论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掀起狂澜。  相似文献   

4.
直隶近代社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首先是从直鲁交界的威县一带兴起的.在这场运动的兴起时期,直隶义和团的斗争即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场运动在直隶兴起的原因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直隶近代社会发生变化的几种因素中探讨这场运动在直隶兴起的原因,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在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凭借自身的舆论传播力量,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催生了现代白话文运动,并使之迅速扩大;它促进了白话文理论的讨论和建设,使现代白话文理论从笼统走向精细;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使之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新青年》对现代白话文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使现代白话文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彻底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语言中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传媒的兴起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如影随形。近代传媒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信息的传播 (包括文化信息 )从上至下 ,从小到大的扩展趋势 ,而传载信息的语言及言述方式必然要尽可能去适应这种趋势 ,去迎合最广大的受众 ,再加上近代中国处于剧烈动荡之中 ,开启民智、启蒙思想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 ,政治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轮番登场 ,这都需要通过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警醒和发动大众 ,要通过大众传媒来吸引和影响大众 ,自然要用大众最熟悉、最亲切、最贴近的语言去言述、去表达 ,以最具有直接性、最富于感染力。报刊率先一步开始“白话”化 ,以至最终白话文成为报刊的通用语言和表述方式 ,正说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和功能 ,要求它所传递的语言符号系统要与之相适应 ;更说明在近代中国 ,大众传媒所载负的推动历史变革的责任。显然 ,这种近代传媒“白话”化的过程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积累了经验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和语言文学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由此可见 ,白话文的最终胜利并非仅仅是“五四”胡适等文人振臂一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915年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陈独秀是这次运动的发起人,乃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反封建为近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谁来充当这次运动的发起人,这取决于当时各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胡适曾不止一次说过白话文起源于“偶然”。对于这一说法,学界多持批评的观点。但批评的角度主要是通过钩沉晚清白话文运动,来证明现代白话文的兴起只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继续与发展”,不是所谓的“偶然”,而是时代要求的必然体现。(1)但仅从这一角度出发,还不足以驳斥胡适的“偶然”说。首先,“偶然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显然是针对陈独秀的“唯物的历史观”而发。其次,关于白话文的起源,胡适还有许多看似与“偶然论”相矛盾的表述。本文试对此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考察了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认为这一问题既不能完全溯源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也不能只追根于本土,而应看作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这一时期有一个妇女群体力量的崛起,这是有别于以往的非常突出的时代持征。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从兴起、发展到走向消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封建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妇女心理和文化素质的低下;三是妇女解放运动必须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在近代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这个过程漫长、曲折而又复杂,一批文化精英和官方携手推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变革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含义,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科学理性的觉醒、普通大众的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的白话文运动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阶段,从开始兴起到曲折发展再到最终取得胜利,伴随着传统文化的扬弃和新文化的再生,把中国和中国人带入了与以往不同的现代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近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话语权的形成。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是他启蒙民众、变革图强的政治需要。《新小说》用浅易的文言甚至白话刊行的小说、戏曲、歌谣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小说传统观念的改变具有首倡之功,促成小说从"小道"变为"大道",对晚清小说走向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新小说》占领舆论制高点,在中国近代传媒阵地有效开展救亡和启蒙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新的语言媒介白话文体造就了与古典文学时代迥然相异的写作者与接受者,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和某些文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同时,读者群的审美意识现代性转化使得写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变化促使现代白话文体写作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15.
透过《新青年》杂志追寻“白话”理论诞生、发展的历史印迹,可以发现初期“白话”理论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口语化倾向。白话话语系统在语用层面形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现代特征。它在词汇方面容纳了部分文言词汇又吸收了某些现代口语,在语法结构上借鉴了古代白话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优长,为达成白话体系语言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双重契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某些研究领域的部分学术论著中,出现了滥用文言的现象.写作语言文言化是一股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复古逆流.这股文言风,总体上起着消极作用:会对青少年的现代汉语写作和学习会造成复古倒退的误导;不利于汉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不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不利于学术事业的普及和推广;不利于法定的国家通用语--普通话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歌谣运动不仅是一场以歌谣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民俗学的“缘起”运动,更是一场现代白话新诗从本土民间寻求合法性建构的诗学运动,因此,“学术的”与“文艺的”双重目标构成了其复调的历史叙事模式。但是,随着运动的纵深发展,“文艺的”诉求目渐式微,它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单一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运动,中国诗歌现代之路的多元展开的可能性也因此暂时终止。  相似文献   

18.
乡土不是停滞的 ,而是发展的。乡土从传统的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迈进 ,社会的进步使乡土建筑有了形式上的突变 ,产生了乡土风格的现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