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两宋江西词发展及其贡献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时期,江西涌现出190多位词人。名列全国前茅。大量的统计数据直观地表明,这些词人具有旺盛的创作力、极高的创作水准和丰富的词学思想,取得了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词人都要突出的成就,为宋代词作的繁荣及传播作出了贡献。他们形成了两宋江西词坛上的七个词人群体,即晏欧词人、江西诗派中的江西词人、江西南渡词人、辛派中的江西词人、淳雅派中的江西词人、风格闲逸的江西词人和“凤林书院”词人。这七个群体具有不同的创作风貌、审美特色和规模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词体文学从幕府末期开始迅速发展,并在明治十年(1877年)之后逐渐进入繁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之中,先后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词人群体,如带有地域性质的江户词人群、通过词社形成的香草社词人群和具有家学渊源的森氏门下词人群等,呈现出显著的群体性特征。这些词人群体基本上涵盖了日本近代各个阶段的重要词人,代表了日本近代词作的主要成就。通过这些词人群体,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完整地认识日本近代词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当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盛行清朝时 ,常州地区出现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女词人群体。她们中许多是姐妹词人、母女词人、夫妻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等 ,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 :1.清代常州学术发达 ,有重家学的传统 ;2 .母教的传统 ,促进女子成才 ;3.闺房唱和 ,扩大女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词次韵创作中,存在一首词被同时代多位词人次韵及异代词人超时空次韵唱和的现象,这类次韵作品的抒情内容与主题,多与原作存在一致性。文章认为群体化次韵与异代相次现象的产生,与次韵作者群体面临的相同相似人生境遇有关。从词史发展角度看,群体化次韵与异代相次形式的出现,不仅是词体文学创作形式上的新变,也反映了词体文学的抒情向表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宋代词人与别离主题有着不解之缘,既虽也有悲凉之音、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从美学意义上说,宋代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持久的美感效应,因而无须我们扬此抑彼。  相似文献   

7.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词人之诗是指词风属于本色当行、诗风受词风影响、一般词名高过诗名的作家之 诗,这类诗,学术界没有作过历史的、系统的阐述,只对其中个别词人如秦观、姜夔的诗作 过孤立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词人之诗的简略叙写,以证明词人之诗在宋代始终存在, 秦观、姜夔的诗并不孤立,引起人们对这一类诗的关注,进而探讨宋词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在清代词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论在词人还是词作数量上都占有优势,但在地域分布上它又呈现出南多北少的不均衡性。通过对苏南梁溪等地词学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苏南词学的兴盛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教育观念、乡邦文学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家族文化对词人群体和词派的形成、对女性词人群的成长起了内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一般唐宋词人的诗酒唱和,而带有遗民词人隐居生活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自始至终地追求"遗民"人格形象的建构与彰显。这就使得他们彼此相互砥砺意志、提高词艺,形成了群体共同赞赏的遗民人格精神,并促成了群体认同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2.
同光体词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亲缘、地缘、学缘、业缘、宦缘等五种缘分的交织,清遗民群体寓居沪上组织诗词唱和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效益。该群体呈现出活跃时间跨度大、成员众多、身份复杂且词学活动社团化、刊物化的特征。词学主张由早期推崇梦窗彊邨、工于词艺转变为崇尚苏辛、以词纪史,创作上由独自哀吟转为家国之叹。同光体词人群体是一个由清遗民及中华民国高校教授为主体、松散的业余性词人群体,并未形成特定的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13.
徐珂作为晚清常州词派后劲词人,清末流寓沪上租界,其词学活动见证了上海词坛词人集聚、交游和诗词文社的盛况,其词学著述反映了晚清民初传统词学的嬗变。徐珂在沪供职报刊出版业,此种极具代表性、身兼报刊编辑与专业词人的经历为上海词坛的构建发挥出重要的能动作用。透视以徐珂为中心的交游网络,可发现其中涵盖的文人身份多元,职业芜杂,阶层广泛,这类多中心的立体交游网络成为沪上词社勃兴的基础。徐珂与持有不同政治、文化立场的词人交游密切,词学旨趣相近,折射出上海词坛多元包容的特质。徐珂在词学著述中对现代词学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尝试,代表着流寓上海的传统词人群体对词学研究的自觉性与专业性,体现出晚清民初上海词坛专注词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荷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比德"之花,具有丰富的人格象征内涵。白莲内涵是荷花人格象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洁之志、孤寂之感、清白之心等多重情感交织,成为白莲人格象征内涵的基本内容。南宋末年,这种情感取向成为遗民词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白莲意象特别受到青睐,同时又融入了更为深沉的家国之悲。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在任职扬州司理期间,由于政治上的相互需求,加上本人的诗人秉赋,广泛联络江南士子,以他为首组合了一个观点一致、风格相近的广陵词人群体,绿杨城郭的广陵词坛发出协婉的和声.  相似文献   

16.
南宋遗民词人在亡国入元后的生活里,经常性地怀念在故国时的生活,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里回忆往日的欢乐旧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感伤惆怅。这种由今昔对比产生的怀想之悲,是南宋遗民词人群体悲剧性心灵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南宋理学家词人群或以<四书><五经>语汇为表征,或以理学精义为内在审美蕴涵,在语汇及意蕴层都受理学思维影响.其批判型与艺术型兼容的词学理论反映了词人创作的真实状态及理学家原本存有的双重标准.作为南宋实际存在的一个词学群体,尽管它难以割脱与主流词派的关系,但其词学特征仍是相当鲜明的.对这一特殊词人群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南宋词学发展的多元走向及词派演进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朝代的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辛弃疾悲慨清壮的雄风在清初词坛上张扬而起.以商丘为中心,包括汝阳、祥符、睢州等地在内的豫东地区的词人群体,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宋末元初江西词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词人在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中结成群体,国亡后受到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感召,继续以 群体方式活动,有两个酬唱中心。国家灭亡的命运促使江西词人群作出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