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为心声,作家通过自传的形式来向外界抒发内心的志向,以此来与外界进行抗争,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现代作家进行自传创作的一种动机.了解这种创作动机,有助于还原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理解他们的人生志向,认识一个真实的现代作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批评全面现代转型的自由多元的批评语境里,1917~1927年的作家论体现出的反叛传统、吸纳现代批评新质素的努力,使其在批评观念、批评方法、运思方式、批评对象及批评话语等方面皆显现出了某些异于中国传统作家论的现代新特征,为后来现代作家论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幽默能优化文风,提高阅读效果,是现代作家常用的修辞手法.作品中的针砭因与调侃融合提升了生存能力,帮助锋芒毕显、颇多骨感的杂文在消遣、娱乐主导的文坛站稳了脚跟;幽默常用对比,从相似与差别、意料之中与出乎意料的比较中彰显笑噱背后的内涵,因有智性的改造,既与语境协调,又适合人情物态;幽默因有学养的支撑,富含人生的智慧,旁搜远绍、新意迭出,给人不属奇闻却有异趣的感觉,有不俗的文化品位.幽默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一个缺失了对语言生产过程熟悉和精通的时代,文学作品中频频现身的幽默也许可以对这一缺失做有力的校正.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平民化姿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浪漫主义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都离不开相对平民化的艺术姿态。浪漫主义作家在进入浪漫主义的歌吟状态时 ,占主流位置的身份便会被想象中的平民身份所取代。许地山、闻一多、徐志摩等现代作家的创作表明 ,即使自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倘没有相应的平民化姿态 ,也还是无法体现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风采。中国现代作家平民姿态的缺失 ,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肯定了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中的精华 ,演述了读写结合从经验论 ,方法论 ,原则论 ,到规律论的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 ,这种演进完成了由简单的实践操作到理论规律总结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其文化动因与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时代文化语境下的西方话语资源和来自民间的本土话语二元互动、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生活命运的改变以及与地域文化地位的因素息息相关.沈从文以"乡下人"作为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觉选择、周立波自居"中心"而不能忘怀"边缘"、韩少功对"边际人"语言困境的清醒认识等都是时代文化语境中的现代湘籍作家们自居"边缘"眺望"中心"的身份定位和文化选择.高度重视母语方言资源成为他们的共识,并由此开拓出一条条成功的泛方言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7.
肖向明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30-135
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徐讦、钱钟书、曹禺等,却以"鬼话"新编的方式严酷而冷静地审视人性的缺陷和阴暗,展开了对人性"鬼影"的种种"存在"之思.他们通过创作,续接和重置了"鬼话"意象,追求一种荒凉、奇幻、怪诞的"现代"传奇之美.  相似文献   

8.
曹书文 《江汉论坛》2003,(4):104-106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作家的人格、思想、心理与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它也是现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它与创作主体之间始终保持着有形与无形的情感联系,理性上对家族文化予以激烈否定,情感上又无法抵御它的深层诱惑,形成了现代作家独特的家族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记忆中 ,对母教的推崇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既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对父纲文化的一种对抗 ,同时又是对传统的一种特殊的承继方式 ,也是中国现代作家为其对抗行为所寻觅到的一种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0.
曹书文 《天府新论》2008,(6):132-137,160
中国现代作家以其对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的大胆否定显示出反封建的战斗锋芒,但由于来自封建旧家庭的经历,家族文化早已渗入其骨髓和血液,因而他们在感情上大都对传统的家族伦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这表明现代作家虽然在理性上彻底告别了旧的文化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得不与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未完全走出旧家庭的阴影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昭示出家族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它的某些合理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学开创初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现代作家群体,以现代文化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现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开启文学的重建。他们努力建立现代的文学观念;积极发起参与系列文化(文学)论争,大力拓宽现代文学空间;他们极为重视新文学的社团建设,无论是在文学组织、文学生产还是创作导向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文体的创建,不仅从理论认识上殷切呼唤,更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展示了新文体的魅力和成就。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精神应有深广的内涵、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其文字才可能成为烛照人类精神的火炬。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种种文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精神是处于一个悖论的怪圈中。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就要穿透和超越那些看似悖反的现象。在任何构成悖反现象的两极之间,互相缠绕的正是其相关性,或同一性。我们考察作家的精神建构,应该打破曾经长期构筑的悖反怪圈,打破僵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知惯性,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以审视,以期还作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一些中国现代作家先后在教会学校中接受了教育,英语学习给予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语言工具,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具有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博爱、宽恕等精神,以批判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等思想,以摆脱传统封建等第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以追求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理想。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素养、思想意识、文学创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显示出教会学校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青、刘心皇等人对水旱灾害进行了诗性的表达;冰心通过自己的募捐与创作,流露出自己的爱心;丁玲对1931年的大水灾进行调查,写出了灾民的集体反抗精神;鲁迅借历史题材的小说对现实进行婉讽;沙汀对灾害下的黑暗现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风格偏于直刺;解放区文学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救灾作了真实的反映;张高峰、李蕤等的新闻通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郑春 《齐鲁学刊》2012,(2):129-134
在划时代的五四文学革命中,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作家的留学背景因素在两个方面表现突出:其一是对国外先进文艺理论的灵活吸收、直接运用;其二是对外国文艺理论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五四时期的留学生群体从西方窃得火来,首先点燃自己精神的火炬,然后以强烈的新鲜感重新领悟生活,进而呈现出广泛的精神兴趣、深刻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他们把民族视野融入世界视野,在中西融合中推进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这种浓郁的主体意识与强烈的开放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宽阔的胸怀和厚实的中外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支援意识"。文学革命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掀起巨大的波澜,并且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引进了新的思想资源,而新的思想资源的引进则与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留学背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作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解放,提倡“人的文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五四新人形象;理性精神的张扬,使现代作家肩负起启蒙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考察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生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撰写的富有鲜明现代价值取向的作家论,在批评观念、思维方式、概念术语和批评方法等方面皆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质素。这种奔突出中国作家批评之固有体系、富合现代特质的作家论写作,无疑使梁启超成为催生中国作家批评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9.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作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5,14(3):102-105
中国现代作家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可分为两种类型:信仰型和局部吸收型。对前者而言,无政府主义成为他们从传统儒教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渡;对后者而言,无政府主义为他们的文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中国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历史阶段,一切学问和理论都处于"中西"和"古今"的碰撞与融会的历程中,研究这一时期的任何学术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时代特点所赋予的印痕.这100年小说作家和理论家们如何对待中国古典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