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城市就业究竟有何影响,并提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国情,对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研究较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迁移也越来越普遍。文章通过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重庆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非农劳动力迁移的人口特征,同时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研究了非农业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单位性质对迁移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奇 《人口与经济》2012,(5):102-108
当前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研究,只关注现状,很少有研究者考虑制度变革可能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分析制度变革可能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影响,通过借鉴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两部门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认为,如果外生制度发生变革——土地可以自由流转,农村将可能再次涌现出3.4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袁霓 《南方人口》2009,24(1):30-34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描述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明显受到来自家庭和性别因素的制约,在是否获取迁移机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其根源在于女性自身的特点及其家庭、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华 《南方人口》2008,23(4):45-49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庭承包责任制尽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但由于未能很好地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顺畅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受到城市户籍制度的迁移阻隔,又受到农村土地制度的退出束缚.因此,文章认为,在改革城市户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打开迁移之门时,还需通过土地保障权的转让来消除迁移者的退出之虑,实现劳动力的永久转移,并在此基础上相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红宇 《南方人口》2004,19(4):39-44
劳动力的迁移行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同样牵涉到成本和收益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 ,并针对模型列出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模型中应考虑的个体特征 ,同时还综合了到其他学者的研究观点。文章结论是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研究仍旧从劳动供给方出发 ,所以它仍属于供给类劳动力迁移模型 ,最终在研究个体劳动力迁移模型中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可以构成一个有用的组织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9.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远  施闻 《人口研究》2017,(2):71-83
文章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排斥影响他们的回流,同时回流迁移也受到家庭生活、家庭劳动力状况、家庭农业活动和农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是“被动回流”和“主动回流”相结合的过程、是个体决策和家庭决策的综合过程.文章提出劳动力回流迁移具有“回流效应”,回流带来人力资本的补偿、促进流出地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带来创业的增长.劳动力回流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内生的逆迁移流,构成乡城迁移和劳动力市场平衡的补充机制,与乡城迁移一起促进城镇化和城乡平衡发展.文章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支持“迁移效应”和“回流效应”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翠锦 《西北人口》2014,(1):34-38,44
本文基于新疆30个贫困县、3000个农户、2008-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特征变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村庄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运用固定效应法与工具变量法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与迁移区位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迁移规模虽然对农户农业收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与利他性收入:自发性迁移与政府组织性迁移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且自发性迁移的作用更强;省内县外迁移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县内乡外迁移.省外迁移不影响农户收入:劳动力迁移规模提高了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贫困户的贫困无缓解效应.也不影响富裕户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决策的模糊多目标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构建信息无偏和信息有偏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决策的模糊多目标模型,并利用河北省问卷调查数据,选取相关指标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得出,面对多种迁移选择,无论是信息无偏还是信息有偏,受外出务工收入水平、家庭环境、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县外市内迁移成为劳动者最满意的选择。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劳动者以本县内迁移为主,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9.32%。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农村劳动力以县内迁移为主的实地调查结论存有差异。这表明,多数被调查农村劳动力尚未实现最优迁移,其迁移选择行为表现为一种有限理性。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决策环境,提高劳动者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3.
西西伯利亚油气综合体的发展以二战后苏联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大开发为背景。通过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不仅在苏联油气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苏联东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西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受惠于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油气开发是为了满足苏联冷战的需要,军事、民用部门的发展存在着"反差",劳动力迁移受到生活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度量我国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提高程度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证实劳动力迁移可以大大提高迁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对于缩小地区、城乡之间以及不同人口特征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积极作用,稳定有序的劳动力迁移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吴红宇 《南方人口》2005,20(2):53-59
本文就劳动力迁移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劳动力迁移者的角色定位.文章分别把迁移者定位于劳动力的供给者、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地区商品的消费者和家庭的生产者.文章在每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各角色定位的模型,然后通过分析找出目前中国可能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在逐步放松户籍管理制度的同时,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是我们制定所有政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五普"9.5%抽样比例长表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分地区数据,基于二次迭代分配(QAP)算法和修正扩展重力模型,从关系数据视角鉴别中国以往省际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同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迁出和迁入省份间的预期收入、产业结构、教育程度、人口分布、迁移成本差异,以及是否处于同一经济带,对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但经济规模、对外开放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延辉  魏亚蕊 《西北人口》2010,31(5):29-34,4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就地转移和向城市转移是主要转移方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对外劳务输出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第三条道路"。本文以河南省濮阳市的T村为个案,利用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规模化生产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湖南不同类型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规模化生产影响是有差异的.那些粮食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村庄的劳动力不断流出有利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但要想使规模化水平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政府实施组合拳。而在那些粮食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村庄的劳动力不断流出并不一定能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相反还可能抑制其发展。为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出和加快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在保障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就业基础上.应该加快培养留守职业农民和制定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激励政策.降低农户种粮的成本.增强规模化种粮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生产数字化与生活数字化的双重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迁移及其职业流动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吸引劳动力迁入,且迁入后的职业流动方向受生产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水平的影响。其中,生产数字化会推动劳动力流向技术型职业,而生活数字化会推动劳动力流向服务型职业,同时减少劳动力流向生产型职业的可能。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男性、中青年和高学历劳动力迁入,生产数字化有助于吸引中青年和高学历劳动力流向技术型职业,生活数字化显著降低了中青年、高学历劳动力流向生产型职业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利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外来和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公平性,但在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和生活幸福感的差异方面尚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文章认为,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劳动力的数字技能培育,充分保障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权益,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有序流转是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致贫、助力农户实现多元增收的有效路径,对驱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微观数据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A-F双界限法测度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户创业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有助于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未流转户相比,流转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东、西部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但中部不显著;此外,土地转出的多维减贫效应明显强于土地转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流转能够通过影响农户创业实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鉴于此,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做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