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2.
徐庆官  陈艳 《理论界》2007,(10):139-140
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途径为:一要加大财政投入,使人民群众共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二要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入手,从起点抓起。三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四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大批杰出人才。五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能否办好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因此,从剖析教育公平的内涵着手,分析教育不公的种种现状,以此探求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之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不管人们对公平如何理解,中国的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相当或严重的不公应该是一个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资源的公平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真正涵义是社会公平,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灭社会不公。社会不公的现象和种类很多,我们认为,最大的是对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平,因为如果社会的大部分资源被少数人控制,必然造成社会上的贫富差别,而且也导致少数人对财富的挥霍和浪费。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的产生往往导源于政治权力的腐败,因而要纠正这一不公,就必须通过民主和法治的办法严格地规制和监督政治权力的使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改变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现象。一、和谐社会的真正涵义是社会公平,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得力于纠正社会不公现象世界是事物的集…  相似文献   

6.
时间:2005年6月19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主题: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论坛)不管人们对公平如何理解,中国的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相当或严重的不公应该是一个社会共识。这里,我先做一些前提性的说明。我们这次论坛的题目叫“推动教育公平”。我觉得这是一个正面的说法。其实我更愿意反向  相似文献   

7.
公平优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要求平等、追求公正、走向同步富裕的愿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提出的,满足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注重公平,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条件下提出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先富”向“共富”转变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邱炳厚  高俊伟 《理论界》2005,(12):40-41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江泽民同志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正义就是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这一课题,最近,市政府研究室对我市城乡教育公平情况做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别论述了什么是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社会正义及其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上述三者的关系: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促进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决定,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上述六大社会公平,主要涉及的是制度安排的公平;但是随着这些惠民决定和措施的贯彻落实,一定会极大地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人民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感,从而极大地增强百姓认可的公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配的公正原则在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中,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公与转型时期公正制度的缺失有关,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是权利分配的不公。社会分配公正的核心是制度公正,要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周利兴  周燕 《学术探索》2012,(11):164-16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前,我国在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教育权利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教育效果的不公平四个方面。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是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从教育的起点上实现教育公平;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增加城镇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效果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对学前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许多关于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承诺,全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有规范学前教育的相关规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更高要求,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尽快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法。  相似文献   

14.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斌  樊志 《晋阳学刊》2006,(6):49-5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即国民财富与公平即人民不贫困,是直接对立的。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效率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效率甚至是负的。只有当效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时,这个效率才与公平是一致的。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01,(12):88-90
【中国教育——谁在制造短缺与不公】刘萍在《中国改革》(2001年第10期)上撰文指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太多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个人或国家的前途命运。一是不公。从义务教育的重点校择校生制度,到高考分数线的倾斜,外加录取的多重标准,都妨碍着受教育的机会公平。二是短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利益的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导向,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各种利益协调统筹兼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多民族地区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多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既具有自然历史条件差异形成的起点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也有效率机制作用下的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影响。在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多民族地区应公平与效率兼顾 ,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加大教育投入 ,弥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点不公和机会不公 ,增进社会福利。同时 ,应加强制度创新 ,为西部多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矛盾中产生,在公办和民办之间呈现出若即若离的特点.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是否会加重目前高等教育不公的现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文认为:从中国的国情看,独立学院的存在,不但没有破坏教育公平原则,反而是增进了教育公平;从公民接受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可能实现教育公平的互补.  相似文献   

19.
马国亮 《社会科学家》2023,(11):150-154
新时代,教育公平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公正、提高人民福祉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从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来看,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转型,应锚定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基础、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高质量”、从“分配正义”走向“承认正义”、从“统一性”走向“差异性”这几个方向上。在具体实施上,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我国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包括推进教育制度建设,完善教育公平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支持个性发展和特殊需要,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大力开展乡村教育,遏阻知识贫困的代际传递;培育积极参与教育公平事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强化教育公平的社会监督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