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海派文化目前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海派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力主要从三个层次体现出来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影响;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最重要渠道是人际交流,主要包括两大群体,一是海外上海人群体,二是世界各地的老外“上海人”群体。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两大群体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掘海派文化发展史上积累的国际资源,继续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而多样文化的竞争互补则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扩大海派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提升了城市国际影响力,营造了社区创意氛围。面向未来,上海“设计之都”建设面临着海派文化主体性传播的新挑战。本文基于海派文化的源流与定义,结合国外“设计之都”建设经验,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度调研与剖析国外“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经验,提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的海派文化推广策略,这有助于海派文化“走出去”,并打造国际一流“设计之都”。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国际政治学概念。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海派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源泉;海派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上海和中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化是一种融合式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与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上海精神体现。经调查发现,海派文化中的时尚精神是民众普遍认同的核心。要持续以时尚精神传承海派文化,则可从传统海派时尚元素的发掘与回归、精良海派设计理念的复兴与创新及精致海派消费产品的制造到创造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海派产品的未来设计走向,可从服饰时尚、科技产品和民族品牌三方面重点着手:以海派服饰比肩世界时尚、以海派产品融合数字科技及以海派设计重塑民族品牌。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海派文化将继续以其深厚的城市精神内涵驱动上海产业发展的强劲走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海派文化不仅彰显了上海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上海市设计创新政策的落地与推进,上海的本土设计逐渐在全球设计界崭露头角,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派设计特色。本研究从实用主义设计哲学出发,分析了海派文化熏陶下,海派实用主义设计的兴起,进一步探讨了海派实用主义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途径,为海派创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体现出娱乐对城市高强度竞争的救赎功能。海派市民文化进入电视时代以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恢复海派市民文化正脉则得力于世博时代到来后上海所获得的诸多有关世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上海城市身份的正面确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以及《舞林大会》,体现出了海派市民文化复兴的动向。《中国达人秀》是海派娱乐业的纪念性形态,《舞林大会》激活了世人对上海舞厅文化的记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则显示了海派市民文化的刚性力量。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使得世界性的元素第一次以正面、积极、合乎法理的姿态再度移植到上海。新海派市民文化将在合理、健康、理性、自觉地消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本土文化的元素。世界性的美学均衡性法则已为上海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 ;它是传统文化 (又以地域文化——吴越文化为重要的呈示形态 )和外来文化的奇特组合。戴望舒出生于杭州 ,后“移民”上海。之后 ,戴望舒虽也在欧洲留过学 ,在香港住过不短的日子 ,但上海仍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地域。更重要的是 ,和同时代许多“上海作家”不同的是 ,他并没有把上海的“亭子间”当作栖息所 ,把眼光仍然投向他们过去熟悉的乡村生活 ,而是融入其中 ,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这种海派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的诗情内容中 ,构成戴望舒诗歌一种独特的情调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分析构成戴望舒诗歌的海派文化质素之一的吴越文化情愫 ,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界去领略戴望舒诗情中内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上海自身的发展 ,国家和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都要求上海在建设国际大都市同时 ,同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海应当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轴心 ,构建新时代“自为与超越”的文化体系 ,通过营造更为广阔的获得文化、享受文化以及创造文化的公共空间 ,在意识形态重构上 ,在各种观念更新上 ,在多层次多类型文化发展上 ,走在全国前列。大都市先进文化创造的主体 ,是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的市民。上海必须在汇聚国内外一大批高水准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而上述各项目标的实现 ,则又都有待从体制上、机制上、法制上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和2006年上海舞台演出信息结果表明,目前对上海舞台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内舞台文化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来自我国香港、北京、台湾等地区;按演出内容划分,影响力由高至低依次为音乐会、演唱会、歌舞、戏曲曲艺、戏剧歌剧、少儿文艺、音乐剧。针对目前上海舞台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应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的舞台演出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增强居民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主体承担者的角度看,文化是主体对客体的注意和理解的过程、结果及其外在表现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主体对大学文化客体的注意和理解的过程、结果及其表现形态。大学文化主体有自己文化的特殊客体,大学文化主体的不当关注会导致文化客体的"缺位"或"错位"。大学文化是学术性与育人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独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主义态度中,"文化"通常被我们作流俗的理解,即仅仅被理解为现成的"在手状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样态"。其原因在于对文化的生存论基础的遗忘。一种在生存论基础上的文化,应被理解为"本己文化"。("本己"一词是海德格尔对原始的"存在"的描述)它永远处在"上手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