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作为培养人之"德性"的一种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社会转型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提出就是对新时期这种时代最强音的有力回应与共鸣。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当前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是其依然处于传统德育主客二分的固化模式下,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导致的现代困境主要体现为: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工具化造成"单向度人"的形成;强调规范约束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崇尚科学世界观而轻视生活世界观使德育偏离人文价值.传统德育在现代背景下与人的关系呈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和要求的变化,原来那种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着互动性,德育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靠主体教育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德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4.
德育主体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通过解构德育主体体系 ,发现该主体的层次性特点 :国家 (社会 )是学校德育的原发性即本体性主体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主体 ,具有派生性特点 ;同时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 ,教师作为实践性主体又具有替代性主体与精神自我性主体的双重结构。本文特别指出 :学生只是自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他只是客体而非主体。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革的需求,时代发展的呼唤,从来都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合理辩护;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武装作用,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实践性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不同的历史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不同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德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进大学德育进网络,开展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主体具有观念开放性,行为自主性,身份匿名性的特点.高校应抓住时机构建网络德育主体,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尊重、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经典作家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全新视野,是解释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自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人民比较薄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认知意识,从未忽视和否定过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地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时代背景,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以实践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建设的巨大成就,最终为实现中国梦培育了具有强大创造力的理论主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各种现象的反思,找到其背后存在的理论根源,剖析其德育实践中的道德观,讨论德育模式和公正团体德育模式中蕴涵的主体德育理念。同时,还结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德育现状,吸收柯尔伯格理论精髓中的合理成分,探讨如何塑造我国高校的主体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经济,增强道德教育的适应性;教育思想要开放要务实;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德育的现代化,而我国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缓慢,根源在于德育接受音的接受效果不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人本化、平等化、反思化和内生化构建,以期对提升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并重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关系我国的发展与改革,关系我国的世界信誉与声望。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心理,以及意识形态、媒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家形象的生成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而从行为者与认知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功能发挥,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形象生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解释主体:论反讽时代主体符号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主体符号学是符号学学科奠基的重要环节。主体符号学的建构有两个维度: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进入反讽时代,意义在文本中发生位移越出边界,发送主体和文本主体均不可靠,建立解释主体不仅成为符号学的内在要求,且引导着符号学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方法论,转向可使用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参政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依旧背负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力,性别比例政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也受到了挑战,女性参政面临着诸多困惑,主要有:女性政治诉求与男性政治中心的博弈、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鸿沟、法律政策认可与实际操作局限的反差。女性参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政治中加入女性的因素,还要打破男性垄断政治权力的传统格局,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忽视是德育失效的最主要原因.高校德育必须立足于"为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构建一种主体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笔者追寻生态课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索生态课堂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生态心理学理论、环境哲学理论等多维视域中挖掘生态课堂理论产生的渊源;从与相关几个概念的关系中明晰生态课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以批判传统理论为起点。20世纪初,由杜威倡导的进步主义德育理论,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学派等,都是对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以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为代表的新传统德育理论,又以重振传统德育为己任,从而引发了传统德育理论与反传统德育理论之争。现代德育观念在理论渊源上与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存在偏颇之处,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德育理论必须要寻求两者的平衡和融合。新德育理论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借鉴传统德育理论和现代德育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分析现代西方德育理论时,一方面要批判其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必须借鉴和汲取其合理内核,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当前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试图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幼儿德育要回归其主体间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的道德理念;要反对道德灌输,提倡道德自主;要源于幼儿生活,回归生活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