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界对劳伦斯《羽蛇》的传统解读认为,作者旨在张扬性爱的纯洁、美好,而忽视了《羽蛇》这一作品本身所包括的复杂内涵。本文在厘清“神话—原型批评”某些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了《羽蛇》中蕴含的“死而复生”意象原型,并点明了神话原型对现代人灵魂的拯救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常读颂赞语言的书多,读批评作品非常少。读钱荣贵的《“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除获得一种深厚的学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强劲的批评精神的攫取。全书可分为深奥悠长的“解读编”、直言不讳的“批评编”和殷殷切切的“重构编”,震撼读者的是作者毫不留情“批评编”。令人感动的是作者的为人为文。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但是其中的海洋意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文章旨在对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多维度解读,联系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将海洋作为象征生机、劫难和再生的基本原型来挖掘其中的深层、变形以及深化原型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鲸》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但是其中的海洋意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文章旨在对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多维度解读,联系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将海洋作为象征生机、劫难和再生的基本原型来挖掘其中的深层、变形以及深化原型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论述了前期创造社创作的深层意蕴和外化形态。作者在承认以往以社会学和心理分析方法来研究前期创造社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前期创造社的原型、情绪和象征等美学特征。作者认为前期创造社创作的深层意蕴可分为直接的神话形象和隐含的原型意象;而情绪是作为主体的前期创造社作家的体验方式出现的。作者认为前期创造社作家的情绪体验是多重的、复杂的;本文最后论述了前期创造社的外化形态,即一种象征的表达方式。作者认为,在前期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中,不仅具有“原型——象征”的意味,而且具有浓厚的象征氛圃,有些作家的作品甚至带上了本体象征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装饰中的传统纹样“喜相逢”作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产生之原初根源,所涵含之深层意义,以及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之影响,认为喜相逢已不仅仅是以一种装饰纹样而存在,而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原型而潜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9.
神话原型批评旨在阐明人类的共同心理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中,并探索文学现象与之的密切关系。劳伦斯的作品素来极力推崇自然与人性。笔者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探讨劳伦斯中篇小说中的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还乡》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解读,通过对《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解析作者隐藏在原型背后、赋予人物在该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荒原所赋予的悲剧性的环境氛围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漫谈法国主题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批评界从19世纪的圣伯夫、泰纳的实证主义批评到20世纪的朗松的文学史研究,这些传统经院的文学批评偏重于研究“环境、作者、作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热衷于作品外部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生平中来考察和评价作品。而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反其道而行之,撇开社会生活与作家思想,只在作品内部寻找一个主宰文本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然而,法国主题批评家探讨第三条批评路径:他们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现象入手探讨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揭示作者的意识结构,而这个意识结构被视为作品之源。为法国现代文学批评闯出一条新路子。近三十年来,法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以及他的“京味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和作品所蕴涵的俗文化的审视等方面,来探讨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中富有浓厚的隐喻意义。从现代性的研究范式来看,作家们笔下的“疾病”所负载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微妙的差别体现了作家们独特的美学追求,而更为深刻的,它体现了“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和驳杂。“疾病”及其隐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寻访中国文学现代性多副“面孔”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4.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种族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将人类整体心理积淀的内容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北风那个吹》中主人公牛鲜花这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正是牛鲜花身上所特有的人类古老的伟大母亲原型、受难原型以及复仇原型的特质唤起了广大受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5.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水浒传》无论是人物的成长历程、故事的发展轨迹,还是作者灌输在作品中的思想,采用的都是圆形循环式叙述结构,这种结构是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在本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让批评走近作者——从《红字》评析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解读的“多解”是“走近”和“背离”作者的复合现象.批评不仅要了解作者“想说什么”,还要阐明作品实际“说了什么”,从而使批评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创作主体,发现作者的“我思”.批评家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活化”,必须在作品提供的“意义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18.
原型的解释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显示原型的解释学意义,必须冲破以确定类型为标志的现象归纳方法,而进一步从发生学角度直接把握原型的原创性精神意色,走“以简驭繁”的演绎之路.原型的解释学意义就在于将原型理解为发生于某一民族的原始文化土壤中,并经过该民族的文化发展及其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原创性、规范性和艺定性影响的某种集体心理结构。对原型的揭示与把握成为文学阐释展示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真是艺术世界太奇妙.什么东西经“艺术家”一摆弄,就成了“艺术”。不久前,《我们的障碍》当代艺术展在南京举行,其中一件名为《会诊》的人体行为艺术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作品是一位裸女身上画满了盲文,几位盲人围坐在其旁为其会诊,诠释人类心理、  相似文献   

20.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