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自信思想作为当下最具研究价值的理论体系可分为多个维度理解.一个长久为人民提供精神慰藉,助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文化思想,从系统思维的视域下加以探析研究,必将呈现全新的观点.从系统思维的视域下逐一分析文化自信思想组成部分和文化自信思想所存在的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思想中各种文化资源的关系、文化实力作为精神指引与国家发展关系以及从四个自信的内部关系进行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加速 2 1世纪现代住宅产业的历史进程中 ,房产开发商要“以人为本” ,创建“现代住宅生活系统”。“现代住宅生活系统”的提出基于经济、社会、城市、科技、文化等五大现实背景和逻辑前提 ,要实现“现代住宅生活系统”必须超越三种模式 ,实现三个转变 ,并建构建筑、生态、安全、讯息、商贸、服务、管理、文化等八大子系统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设计的重要依据.以广西典型喀斯特县域--都安县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GIS、网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和方法进行都安县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构成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土地可持续利用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可区分为:不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中可持续性、较强可持性、强可持续性等五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五种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4.
系统家庭治疗是一种来自西方的治疗模式,它的引进和应用对中国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等各种助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适用基础、适用保障和适用条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客观地分析了它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所面临的文化屏障和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开始走向纵深.在多元的理论建构中潜在地存有三种模式: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模式和后现代空间模式.长期的接受惯性使当下学界倾向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但其现实指向性和实用性有待商榷;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对西方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穿越和整合,而整合的基点是对"人"的关注,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具有理论支撑并结束长期众声喧哗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曾面临着文化保存、文化认同与文化生态三个方面的危机。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在经历了混沌衰落期、探索发展期与活化再生期之后,形成了以发展在地文化为理念、以村民主体为基础、以自下而上参与为路径、以旅游文创为着力点的发展模式,但也面临着政策实施的争议、商业化与营销过度、发展可持续性不足、乡村文化泛政治化等困惑与挑战。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复兴实践,对当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明确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支持政策,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由环境、资源和主体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其发挥整体功能的基础;低碳技术创新也是一种自主创新,低碳自主创新模式也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三种类型,在内容和性质上是自主创新模式的具体表象;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应基于区域本身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从最优化角度,基于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我国可选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包括“高能力原始创新”、“中能力集成创新”和“弱能力再创新”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略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可以分解为人类主体、自然客体和中介系统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均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此前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聚焦于资源、环境等客体性因素和技术、劳动等中介性因素上,主体条件是一大盲点。对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国家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主体条件的创造是首要的工作。主体条件的基本含义是:必须使民众成为生产经济与文化物品的权责统一的主体,而政府则成为生产社会秩序的主体,两大主体问构成相互制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保障民众平安、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因此,防灾减灾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以社会治理的方式防灾减灾,应从这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实现防灾减灾主体的多元化;综合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积极功能,实现防灾减灾手段的多样化;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实现防灾减灾过程的人性化;发挥技术与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实现防灾减灾基础的科学化;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实现防灾减灾路径的合理化。同时,还应当以改革为动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疆地区的汉族、维吾尔族和回族为对象,研究三个问题:一是这三个民族的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是否有显著差别;二是这三个民族的管理控制偏好是否有显著差别;三是这三个民族的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管理控制偏好。研究发现:就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来说,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雄心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就管理控制偏好来说,在分权、预算基础业绩评价和业绩基础财务报酬存在显著差异;在正规化和预算参与方面各民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定的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影响一定的管理控制偏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都会影响所有的管理控制偏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极弱的协调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可持续性教育能力不足,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制约了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经济可持续性竞争力不高,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对高等教育的拉动和传递效应不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克服1978年前30年唯意志之社会结构的自然自发自律自治之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的经济现代化,在高速行进了30年后,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就巨大、社会和精神问题日益严峻的基本状况,文化现代化这另一自然自发自律自治的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有必要突出地摆上前台.基于对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概念的引申和重新编码,笔者认为文化是符号文化(作为符号生产的文化)、价值文化(作为精神价值,精神理想的文化)、生活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统一体.而作为自然自发自律自治的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的文化现代化层面之一的普世性生活方式现代化:自由个体、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建构(在超越性民族国家框架中的自由个体与公民社会交互生成的生活文化系统建构),是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至关重要、甚至是当务之急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驳对大众文化的三点偏颇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平 《理论界》2002,(4):44-45
当下,许多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谈到大众文化时,把它作为雅俗文化之辨的一个耙子,视为是冲击高雅文化的罪魁祸首,对它所表现出的娱乐性、流行性、无深度、模式化等特征多持批评立场。而我认为,这其中有许多偏颇的认识。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很多国家启动了本国和国际的可持续移动和运输战略 ;迄今为止 ,这些战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不过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运输系统和政策的可持续性是否能够评估 ?这种评估如何能够用于运输的规划 ?本文集中讨论运输领域中所应用的评估和监督框架。它探讨了当前所使用的一些系统 ,讨论了它们是否和如何有助于切实有效地建立治理移动的可持续性理念。文中所讨论的 6个系统包括 1个普通环境衡量系统 ,1个运输政策实施测量框架和 4个特别着重于环境与运输互动关系的评估系统。其中 4个系统是国家性 (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的 2个 )系统 ,2个是国际性系统 (欧洲经济区与经合组织OECD)。文章的结论是 ,这些及其他一些系统在为实现可持续移动上所提供的指导相对而言似乎很有限。要想更好地实现可持续性的目标 ,我们需要思考 4个主要问题 :如何解决环境无所不及的问题 ;如何将因果因素纳入系统 ;如何体现可持续性和政策目标 ;如何将评估系统与政策的制定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功能语篇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功能语篇分析理论的三个层面———语言符号系统、情景语境 (语域 )、文化语境 (语篇体裁 )入手 ,透视了外语语篇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依据三个基本原则:全民价值系统原则,是指该价值系统应当为全民所遵守,没有任何个体与团体可以例外,特别强调应专门确立政府价值体系,以规范政府行为,确立政治价值理念;规范—意义系统原则,是指该价值体系当以建立公民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同时也包括更高、更深层次精神追求、意义安顿的内容;共同价值系统原则,是指该价值体系应当立足普遍性眼光,同时吸纳西方世界和中华传统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理念,以应对未来全球化、多元化之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载体,再现和传播不同意识形态的模式"立论,从宏观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文化划分为三种文化: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它们首先进行了历史的爬梳,阐释了其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彼此消长的过程,着重分析各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产生的变异和形成的特征.进而指出: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当下中国,谁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中心文化,而又相互无法替代,各自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语境,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创立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则要求我们将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转化为现实.先进文化的创立,应是以国家文化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中坚,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文化经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提示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突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文化经济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文章深入分析了文化经济的科学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密切联系,提出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已日益引起关注,统一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治理模式构成其基本构架.在改革探索的实践中,中国模式形成了政策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两种具体的治理机制,并表现出三个明显的演进特征:通过不断学习形成的自我发展性质、"从谈判到规则"的利益协调性质和"从数量到效率"的竞争性质.两种治理机制和三个演进特征使中国模式具有极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随着客观条件、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中国模式就具有了可持续性,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构架,其不仅能够指引中国的未来,而且体现出理论本身的一般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的历史文化,概可分为物质化与非物质化两套承传系统.民族发展的模式不同,规定了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同承传角色.充分认识这种不同,正确把握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中的承传比重,是追溯民族历史文化的前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