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化身份经历了百余年的辗转发展,逐渐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从拒斥到回归构成了美国华裔小说独特的逻辑变动轨迹;华裔小说家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西方视野,在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西方主流文化糅合,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文化坐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影响了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极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到了70年代,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而在80年代之后转而回归中国文化,以全球化的视角、跨界的态度,企图在东西两种异质文化中寻求支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小说文本中既有客观的、正面的延续,也有主观的、负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7.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以来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论述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认同的变迁,即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她们所面对的族裔、文化、性别认同的困境及她们所选择的立场和采取的策略.这对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在选择身份立场和采取文化策略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问题.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以文学的形式,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深入的剖析,在这里,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本文就"白虎山学道"和"乡村医生"两则故事,探讨华裔-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对美国文化的疏离以及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为华人移民提出了生存策略,即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改变自我,进而建构以"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本文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又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的矛盾而有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之所以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是因为她的代表作《大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写作特色,为读者编织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社会广阔、独特的民俗长卷,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赋予了西方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她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试图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美两国、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她的作品将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成中英在肯定中西哲学皆蕴含各具特色的人类文化慧命的生命意志关注与理性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怀着超越二元对立的心态,在价值层面进行中西哲学的整体性把握与关照。作为一位身迹中西的美国儒家学者,成中英通过对多元文明的当代审视,将文明的挑战作为催生地域性和普遍性接契的切入点,视文明对话为中西哲学传统整体性融会的实践路径,进而借助"东学西渐"的独特视域反思中国哲学的内在价值,旨在以本体诠释学的理论样态开启中西哲学互融互通的整体性审视,其理论意义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3.
赵琦 《创新》2009,3(8):65-67
很多英汉习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由于不同的来源及各异的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喻体有不同的喻意,对同一概念又用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就英汉习语中几种动物喻体,从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历史典故及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语言更成功地服务于交际。  相似文献   

14.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Few researchers who studie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hav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s of male victims and their help-seeking behaviour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relating to the needs of Chinese male victims of IPV. To facilitate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e authors utilized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to buil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help-seeking behaviours of Chinese-American males who are victims in violent relationships.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uses a social focus and analyses connections among major system components, such as culture, society, family, and the male victim as an individual. The authors identified four key analytical categories (cultural changes, societal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of the family, and reactions to victimization) that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can use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help-seeking behaviours of Chinese-American men. We anticipate t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can be used in future research to expand knowledge of male victimization and desig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加强文化交流,将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汉语国际化的推广,而经济大国保持长期的繁荣又必须借助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d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s perspective‐taking via a gift‐giving paradigm. Unlike findings with North American children (Atance et al. in, Dev Psychol 46:1505–1513, 2010), the results from two experiments (NExp. 1 = 329; NExp. 2 = 112) showed that allowing Chinese children to first choose a desired object for themselves did not enhance their subsequent perspective‐taking performance in gift selection or gift justifications. This was true regardless of gift type (consumable or recreational items) or of recipient (mom, teacher, experimenter, or friend). In addition, children's perspective‐taking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ir performances in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ask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rior desire fulfillment effect varies with children's socio‐cultural experiences. Finally, Chinese children showed better perspective‐taking in choosing consumable gifts (e.g., drinks, snacks) than recreational gifts (e.g., toys, magazines), although this effect was not found for gift selection in Experiment 2. On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sults is that children's capacity for prosocial perspective‐taking is influenced by socio‐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knowledge about individuals' p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objects.  相似文献   

19.
《Social Development》2018,27(2):262-278
This study examined mothers’ responses to foster emotional competenc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Fifty‐one European American, 52 Turkish, and 40 Romanian mothers of 2‐year‐old children provided open‐ended responses to vignettes of anger‐, sadness‐, fear‐, and happiness‐eliciting situations. Mothers’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family models of independence (United State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Turkey, Romania) to understand cultural variations. To anger, all mothers endorsed problem‐focused responses that emphasized teaching coping skills at similar rates, suggestive of an autonomy‐orientation.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also endorsed behaviorally oriented discipline to cope with anger independently more than Turks and Romanians, who endorsed reasoning and comforting responses more, reflecting a relatedness emphasis. To sadness, problem‐focused and comforting responses did not reveal cultural differences. Expected 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and dismissive responses were partly supported. To fear, comforting was the dominant response, with the highest rate reported by European Americans. Turkish and Romanian mothers’ relative emphasis on reasoning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family model. In happy situations,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validated toddlers’ happiness most often, whereas Turkish mothers reported the escalation of happiness most often. Despite sharing the psych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model, differences in some responses to sadness, fear, and happiness were noted between Turkish and Romanian mothers.  相似文献   

20.
王汝良 《南亚研究》2012,(3):125-143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印度地方博远、物类丰聚,圣贤叠轸、仁义成俗,杂技幻术神异奇妙,医术、天文历算等先进发达。同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印两国间友好交往的坚实基础,中国文人对佛国印度进行了缺席想象、在场阅读和倾情创作。以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进行观照,既是对古代中印关系的一种印证与补充,又可从中得到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