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环境生态利益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犯罪的实质是对生态利益的损害,保护环境生态利益是环境刑法的根本目的。我国现行环境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立法规定没有考虑环境犯罪的特殊性,更多关注人身与财产利益,忽略对生态利益的保护,不利于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绿色生态文明时代,环境刑法应具有明确的立法导向,注重对环境生态利益的刑法保护。文章对实现环境生态利益的刑法保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完善我国环境刑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3.
论环境刑法对生态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犯罪的实质是对生态利益的损害,保护生态利益是环境刑法的根本目的。我国现行环境刑法更多的是关注人身和财产利益,对生态利益有所忽略,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上存在明显缺陷。要发挥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就应以生态利益为标准来完善现行刑法,将生态利益的损害作为环境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在罪状的表述上体现生态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萨特认为,利益的主体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利益的主体性是一种主观性,利益的主体性能够离开人的社会性,利益的主体性是后天个人实践获得的,利益的主体性是人的根基。萨特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益的主体性在主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萨特不了解利益的主体性的本质,认为利益的主体性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萨特没能科学地揭示主体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利益的主体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挥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利益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利益的主体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利益的主体性离开人的社会性,利益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个性。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益的主体性在主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海德格尔不了解利益的主体性的本质,认为利益的主体性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海德格尔没能科学地揭示主体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利益的主体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挥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利益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民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公民理论是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话题。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斯廷博根和多布森的生态公民理论,继而从生态文明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的四个重要特征: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世界主义意识的世界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生态权利就是人们在实现生态利益、满足生态需要的过程中应当享有的平等资格.具体来看,生态权利包括生态知情权、生态享受权、生态建设权、生态利益维护权等权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就需要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同时还要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和法治措施,以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理性地、合法地维护生态权利.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权利语境的扩展与生态文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主体性-权利理念的扩展最终越过了人类学边界,催生出生态文学。不过,这种扩展尚未完成。与此相应,迄今为止的生态文学具有明晰的过渡性,时常暴露出自我矛盾的立场。要克服这种欠缺,作家和批评家就必须不断去中心、消解等级理念(在人/自然和人/人两个维度)、发展主体间性理念,以对话-交往态度呈现非人类个体,建构真正的复调文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有利益表达系统中,无论是制度化、准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渠道,都还存在表达信息"失真"、表达路径"失效"、表达成本"失常"、表达行为"失范"等缺陷,其权威性、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极大损害。除了继续整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访部门、政府督察室等渠道外,还可深挖法制化、法定化、信息化、私营化、制度化等渠道来实现公民个性化利益诉求的有效、有力、有度表达,这对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公民利益个性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利益衡平视域下生态补偿规则的法律形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以环境损益补偿为形式,以利益诉求的全面协调与重新配置为内容的政策工具集,其本质在于通过公平分配权义达致利益衡平,实现环境时代生态利益增益和利益冲突最小化。由于政府治理与有效激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拒斥与冲突,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形成和运行中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参与主体的单极化、激励机制的缺位和实施结果的公平性缺失,导致利益失衡与博弈失序进而引发社会公正议题。以权义平衡与协调为目标,通过完善生态补偿立法和政策决策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激励制度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的正向激励,彰显生态补偿的社会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其所导致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生态利益观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文章分析了生态利益观缺失带来的危害,进而论述了生态利益观的基本内涵以及生态利益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功能的生态公益林,为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与调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需要我们优化单纯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途径,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跟踪,逐步启动国内的碳汇贸易,以适应国际森林碳汇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生态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区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在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化的建设是重点,它为生态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进行生态社区中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文化观,营造社会化的生态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一战前,持续数十年之久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未能给英国妇女带来选举权。随着一战的爆发,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妇女选举权问题最终得以解决,这些重大变化主要有:妇女社会作用的加强、工党的崛起以及自由党的衰落等。此外,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迫使英国政治家们实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这也为妇女选举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确认物权既是物权保护的前提和起点 ,又是物权保护的方法之一 ,对物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确认物权的请求权不是一项独立的物权请求权和民事实体权利 ,而是一种裁判请求权 ,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物权保护方式。物权确认应当通过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 (包括民事诉讼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 )进行 ,但不应通过仲裁程序进行。物权确认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是诉讼法上的证据规则和民法上的权利推定规则 ,前者不应在民法上规定 ,后者应在民法上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6.
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森林资源在发挥三大效益的过程中,其价值消耗应该得到补偿,提供生态服务是森林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就是解决森林生态功能再生产的价值补偿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及资金筹措都是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制度时应予充分考虑的因素。进一步明晰生态公益林产权是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前提和基础,促进生态公益林的扩大和恢复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根本目的,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管则是程序层面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7.
身份权研究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的重要权利,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权制度,现代各国民法典也都确立了这一天赋人权。与西方两大法系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民法对身份权的规定尚待充实。身份权与人的身份利益关系至巨,它最能反映人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法律地位。文章拟从身份权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身份权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性质和特征等,对身份权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定权利的实现是抽象的法定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的再次认同,属于法定权利的第二次飞跃。在法社会学看来,法定权利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权利立法的超前、设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不完善,以及权利实现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等是阻碍法定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实现法定权利,需要慎重对待权利立法以防止权利泛化;需要认真对待法定权利救济以防止权利霸权化;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以达到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权请求权究竟如何在物权法中予以规定的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有代表性的几部民法典都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目前已经拟制的四个物权法草案,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我国物权法可采用的物权请求权模式有分散式、保守式、开放式、总括式四种。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后,更能实现法律价值的模式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论隐私权     
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隐私权包括隐私保密权、隐 私支配权和隐私保护权。在处理好隐私权与知情权关系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我 国有关立法中承认隐私权并对其予以完善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