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颖 《求是学刊》2005,32(2):97-102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标准.由于过分强调英雄的道德修养,同时又无以调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英雄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1,17(1):34-37
唐人小说<李娃传>、<霍小玉传>都写了娼门女子的爱情与命运,但前者侧重人性的失而复归,结以团圆,后者则侧重写美的被毁.二者各有内涵,各呈风姿.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拉贾·拉奥的第一部长篇英语小说<根特浦尔>面世以后,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对甘地的颂歌.2003年,有评论家提出异议,认为<根特浦尔>是对甘地主义的歪曲.本文通过历史和小说文本的互证,说明拉奥充分了解和认识甘地主义的优点和不足.在1934年之前,他就深刻认识到印度社会的发展前景掌握在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代表的政治家手中.这是他对印度发展的一个预见.  相似文献   

5.
韩宏韬 《唐都学刊》2006,22(2):10-12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健瑛 《求是学刊》2003,30(2):68-7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宋桂珍  鹿琳 《学术交流》2005,(4):158-161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形象,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知识、素养及个性气质如何不同,但他们骨子里已被男权文化所浸染,他们所秉承的都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以男性独尊的他者眼光傲视女性、评判女性甚至欺压女性、残害女性.对此,鲁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从而体现了自己的男权颠覆意识.  相似文献   

8.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4,(1):63-67,91
本文在介绍了印度中世纪诗人贾耶西及其代表作<莲花公主传奇>之后,着重探讨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和作品在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文秀 《唐都学刊》2005,21(5):19-21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隋堤柳>、温庭筠的<柳长句>、<杨柳八首>等描绘出蔚然成荫的唐都长安;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杜牧的<过勤政楼>、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反映了南内兴庆宫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凄凉;从羊士谔<乱后曲江>看到唐代著名的曲江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潘世东 《唐都学刊》2001,17(1):73-76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脉络和学术向度的获得,与<人物志>存在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显然得益于<人物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