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尤其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经济分析。通过对道德行为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述 ,对道德行为和败德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从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角度 ,认为道德行为或败德行为是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 ,从经济学角度可以予以分析和理解 ,但对败德行为不能容忍 ,必须通过制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使人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排斥或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契合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深邃思想,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因此,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应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去吸取理论智慧,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精要,以再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这既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丁韪良是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学者。他与京师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合作翻译的《富国策》一书,最早将西方近代经济学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该书叙述到商品生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等经济学理论,详细介绍了资本、地租、利息(利润)、价值、工价、钱币、邦国通商等经济学概念,以及创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重要著作,对近代中国人了解接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局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很难客观诠释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强化了政府的有效性、社会的韧性,塑造了企业的内在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产权保护意识等;令人惊奇地创造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中国顺利转轨的同时获得了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经济生活与人的存在——色诺芬的经济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诺芬是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史的开创人物。他的经济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以人的精神能动性为原点的财富论 ;以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为基础的分工理论 ;农业是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幸福行业的农业幸福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揭示经济生活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是色诺芬经济哲学思想的灵魂。这一点构成了后来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需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坚持独立自主,以中国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对外开放成就,并形成一套新话语、新见解、新理论。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理论,即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也是"术语的革命"的内涵。其任务和目的就是按照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命题和逻辑架构,回答和总结中国经验、揭示中国规律,形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对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修改,或运用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的中国经验验证。这一体系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即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回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运用,总结新中国前30年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阐释中国共产党提出开放型经济早期理论观点的重要贡献,以及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揭示渐进式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总结"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持久不衰的理论,构建中国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关系的宏观理论,阐释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论涵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西方经济学以人性、财富和信息为发展线索,历经数百年的探索后,却逐渐陷入普世价值与相对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主义与保守主义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间的困惑。究其原因,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始终保持与现实的联系、坚持逻辑主线和革新研究方法,这使西方经济学成为生命力强大的学科;另一方面,因固守个体理性视角、物质化判断标准且忽略与其它学科的关联,西方经济学极易把人类社会导向单一恪守科学理性的不可持续增长之路。故应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长处并反思其误区,尽快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若干经济理论的争论助推了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创新.在理论经济学深刻变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大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存于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究竟什么样的经济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学要向何处去?这是我国经济学界正在面临的困惑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背后的古典传统和新古典传统,并在两者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以强调社会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从总量和货币的角度构建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理论经济学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向纵深发展,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成为迫切的任务,本文仅就西方经济学中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不过20余年,中国经济思想界就被美国传来的“主流派”经济学即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占据了主阵地,不仅大学经济院系以其为基础和主干课程,连党校和行政学院也以其培训干部。这一学派的教科书开始主导中国政界、经济界和知识界的经济意识。对它的称谓,也从“西方经济学”变成“现代经济学”,而且还出版了“高级西方经济学”或“高级现代经济学”的教材。这些教材及其中的理念、知识、图表、公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对人们经济意识的主宰,势必体现于行为,体现于经济运行,体现于政策,制约中国经济的走势。以“非意识形…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理论界过分推崇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象,本文着重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不过20余年,中国经济思想界就被美国传来的"主流派"经济学即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占据了主阵地,不仅大学经济院系以其为基础和主干课程,连党校和行政学院也以其培训干部.这一学派的教科书开始主导中国政界、经济界和知识界的经济意识.对它的称谓,也从"西方经济学"变成"现代经济学",而且还出版了"高级西方经济学"或"高级现代经济学"的教材.这些教材及其中的理念、知识、图表、公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对人们经济意识的主宰,势必体现于行为,体现于经济运行,体现于政策,制约中国经济的走势.以"非意识形态"和"技术主义"面目出现的新古典综合派,已成为现在中国一个强势意识形态,并以其特有的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侧重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侧重研究生产力的科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社会基础。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产生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二者的结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呈现出的规律性经验为借鉴,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能科学全面地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特质与理论贡献。从经济学范式运动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综合”“交汇”“交叉”已有经济学范式的基础上,整体建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框架,不但改变了西方经济学范式在理论界的主导地位,而且将当代经济学理论推向全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晚清相比,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三大变化:一是传播媒介、渠道和方式更为丰富化,除译书、教会报纸等传统形式外,著书、自办报纸杂志、讲学、社团、新式教育机构等各种途径不断涌现或加强;二是传播主体和动力更加本土化,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主导和主动力量;三是传播内容更为多样化,包括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理论等西方主要经济学说在中国百家争鸣。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知识阶层、学生、官员和工商业者中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人强国富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变革,影响了时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7.
将经济学区分为本质经济学和表象经济学,可以正确理解不同层面经济学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经济学的核心层面而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要素价值论这一根本问题上。但就表象形态而论,两者完全可以达成共识,也能够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中国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创新,既要从本质层面上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精髓思想,也要在表象层面上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这两方任何一方的偏失,都将影响中国主流经济学科学地、开放地、与时俱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对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问题讨论比较热烈。数学的介入究竟是祸还是福,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数学使经济学由乌托邦上升为科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数学就像魔鬼一样,会使经济学误入歧途。这说明中国经济学界在经历大力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热潮后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龚一萍 《江淮论坛》2013,(1):27-32,108
美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物质主义、高消费的幸福,北欧式幸福是一种经济富裕、高福利的幸福,不丹式幸福是一种物质生活朴实、注重精神生活与社会平等的幸福。“中国式幸福”应是一种经济水平适中、物质消费能满足需要、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注重经济公平、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幸福。从经济学视阈分析,经济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GDP、收入增长、稳定价格、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是构建“中国式幸福”的五大经济要素。做好“加减乘除法”是“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经济路径。“加法”即通过GDP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使经济幸福资源增加。“乘法”即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活质量,以提升国民幸福质量。“除法”即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使幸福的分配更加公平,更多的人享有幸福。“减法”即通过减少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从而降低“经济痛苦指数”,提升国民的“幸福经济指数”。  相似文献   

20.
李嘉图之后 ,古典经济哲学方法出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分支 ,一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 ;一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但同时也孕育着西方经济学的危机。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是在批判和继承古典经济哲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对西方经济学及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