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孩子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  相似文献   

3.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09,(4):6-7
董一蒙是彰武县西六家子乡九年制学校女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她和这里的许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在西六,贫困孩子多,留守儿童多,这些特殊孩子是否感到了孤单和艰难?不过,董一蒙说:“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到西六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4.
我上完书法课,回到家,孩子正愁眉苦脸写周记。母亲坐在床沿无奈地叹息着:“唉,坐那儿半天了。一个字也没写出,”一股无名火突突地从心底冒起。我居高临下、僻里叭啦地数落了一通孩子。“没出息!周记,不就是写你一周来最有趣、最快乐的事?比如、比如……”孩子抹起眼泪,我心里一惊:快乐?!他的快乐是什么?他有快乐吗?  相似文献   

5.
霜生半夏 《社区》2014,(4):54-55
你对父母的印象停留在以前,你答应陪孩子玩却经常爽约,“嗯嗯”“好好”“知道了”是你与父母通话的常用语录。为什么我们爱家,却把家抛在脑后?我们渴望互相陪伴,却成了“失陪族”?  相似文献   

6.
陈萌 《北京纪事》2015,(9):4-10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的4个兄妹喝农药导致中毒身亡,这个说法应该是最为客观的一个表达了,据当地村民称,这4个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的母亲“跟别人跑了”,警方已经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同时官方亦不认可是“贫困致孩子自杀”的说法,因为孩子家中楼房估价超20万元,存折中有3500余元存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4个孩子要这么做呢?是四兄妹集体自愿自杀,还是15岁的大哥哥引导了他们呢?这个答案恐怕无人知晓,但是有一个话题应该被人们知道,那就是关于留守儿童或者说是外出打工父母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应该怎么过?这个话题不应该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特色产物,更不应该成为社会进步之下的一种不合时宜的“伤疤”。  相似文献   

7.
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差生”来往,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与“差生”来往就一定会变“差”吗?事实上,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对此.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彼此更了解,感觉更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的伙伴各种各样,。因此,建议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武断干涉孩子们的交往。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社区》2014,(28):56-56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做了好事,有的家长会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你做得很棒,真是个善良无私的好孩子l”而有的家长,则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理解,甚至呵斥孩子:“放着正事不做,操那个闲心干吗?”在这里,两类家长的不同态度,其实是家长贴在孩子心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标签”,而这两种不同的“标签”,自然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来。  相似文献   

9.
余轶非  阿尧 《社区》2009,(21):21-21
堆积如山的作业.孩子苦瓜一样的小脸.阴云密布的家庭气氛,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缩短做作业的时间?有没有办法能“投机取巧”?  相似文献   

10.
最佳动物     
父亲和两个孩子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突然来了灵感,就问孩子:“我来考考你们:世界上许多动物中,哪些动物是既能给你们肉吃,,又能给你们皮鞋穿的?”  相似文献   

1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12.
孩子修理铺     
《阅读与作文》2010,(7):14-16
童话镇开了一家“孩子修理铺”,可成了爆炸新闻。人们都想:只听说修车的修鞋的,没听说过修孩子的!大家跑去一瞧,顿时吓了一跳! “哟,”一位爸爸说,“这不是修自行车的张大爷吗,您怎么修起孩子来了?”  相似文献   

13.
李艳鸣 《社区》2011,(24):36-36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如听不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别的孩子,或当爸爸妈妈抱别的孩子时会感到不高兴等。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但你是否想过,孩子的这种心理缘何而来?  相似文献   

14.
阿峻 《社区》2012,(9):33-34
当前社会,“隔代抚养”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其利弊,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如今在“隔代抚养”模式下,孩子发生伤残甚至死亡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对此,老人们有监管之责吗?如果孩子父母离异,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没有法定的“探视权”…  相似文献   

15.
易春梅 《社区》2011,(11):63-63
“你在孩子的电话本里叫什么名字?”这是某论坛网友最近发的帖子。网友说,周末跟小女聊天,说起同学之间的呢称。女儿给她看手机。全是动画片里的人物。突然有个“黑山老妖”的名字跳出来。网友随口问这个是谁?孩子乐不可支,无论怎么威胁利诱坚决不说。网友心知不妙,趁其不备夺过来一看:竟是自己的手机号。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撰文提出,应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孙云晓认为“家长”的含义就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是个充满封建专制的称谓,与现代教育相修。在许多父母的观念里,“家长制”依旧根深蒂固,许多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对孩子的恶劣行为所致,有的教师也养成了恶劣的‘该长作风”。如何使孩子成长成才?孙云晓认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对多种事情的看法,不断肯定孩子的多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而如果…  相似文献   

17.
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尤为重要,而很多孩子的身上已形成了不良学习习惯。那么大班孩子的身上到底存在着哪些不良学习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改掉它们呢?笔者依据“陈鹤琴习惯养成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对本园大班五个班级的孩子在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冬梅 《社区》2010,(18):46-46
小宝宝也会做噩梦吗?噩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弄清“幼儿噩梦”的诱因,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最新调查。针对约1000名6岁以下的儿童,研究人员让父母密切观察孩子夜间的睡眠质量,并根据哭闹、短暂余悸等症状大致记录下孩子做噩梦的几率。观察结果表明,孩子的噩梦并没有那么常见,约三分之一的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噩梦。然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发现,那些被视作“麻烦宝宝”的孩子更容易做噩梦。有个一岁半的孩子就是如此,这个好哭闹、情绪烦躁的孩子在夜间表现出了更多做噩梦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李保 《百姓生活》2011,(12):35-36
2011年4月25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女医生高宏的手机响起了铃声。她一看显示就按掉,再将电话回拨过去。高宏和手机那端的孩子早有约定,有什么事只管找她,但话费由她来支付。“是阿雅吗?你还好吧?”“我好,阿姨……谢谢您寄来的衣服,真漂亮!”电话那头,是一名女孩。高宏亲切地说:“阿雅,告诉巴桑,阿姨过段时间就去看你们。”阿雅和巴桑是姐弟俩,是高宏资助的3个孩子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作文!”这是多少老师、家长的心声。一直以来我们都存努力探索,力图找到合适的途径,让我们的孩子学得轻松,写得不累。然而静下心来,我们又不得不看到现状的不足:许多小学生的习作处于文学化、成人化、虚构化、模式化的状态。担忧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无米成炊?都不全然。只是我们对“生活”这块沃土的资源挖掘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只有源于生活的作文才会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