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穆德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是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回族为六百二十一万九千多人(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待报),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最悠久而分布最广、族源最宽、和汉族杂居而又有小聚居点的操汉语的民族,是和汉族有直系血亲关系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穆德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在回回族源中,除了元代以前的“回回人”和元代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回回人,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人加入回回行列之外;汉族加入回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而回族的出现和形成,又是在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在大分散中杂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回汉杂居、回汉通婚、回回人在各地屯田、回回人在政治上的优遇、回汉人民在工商业上的共同劳动和迁徒,都给予汉族融于回回之中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回回族源问题,对于汉族加入回回行列也应予以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敏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12-16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4.
杨万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回族人口现有七百二十多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而居第二位,但其人口散布最广。周总理说:“回族散布到全国,没有一个省没有回族,几乎没有一个县没有,可靠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县都有”。正说明了这种状况。但在这种大的分散中又有大小不同的聚居,这种特点在回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省一级的。此外,新疆有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甘肃有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有化隆、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河北有大厂、孟村两个回族自治县,云南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则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然,在全国各地尚有大大小小的聚居村寨、街道。回族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 的特点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我们只要探索回族史,对此也就不难理解。对于回族史,特别是关于回族族源的研究,迄今为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5.
魏寒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2):31-34
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伊斯兰教伴随着回族的迁入而传入陕鄂交界地区,历经明、清、民国时期,因地处偏远,鲜为人知。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伊斯兰教在该地区也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目前,该地区的回、汉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幸福安康,他们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6.
冯立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就天文历算来说,历代少数民族科学家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为繁荣和发展古代的天文历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明代,回回科学家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对明代天文历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仅对明代回回族在天文历算上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马兴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三)、滇南地区:兼述纳、哈、马、林、白、金、王、沙、丁等姓回族的渊源。 滇南地区的回族,据1985年的统计,主要分布于下列各县市: 个旧市 12.341 开远市 11.594 建水县 10.522 泸西县 9.516 通海县 7.929 玉溪市 5.839 从历史追溯,元在云南置行省时,即设临安路,管辖上述地区,治所在通海县。明洪武中改称临安府,治所移至建水。其地“南邻交阯,北拱会城,为滇南之上阃,作边陲之保障。”故元明两代军队在其地屯戍者颇多,尤以明代为甚。《续修玉溪县志稿》卷2乡 相似文献
8.
马兴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回族人口共72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历史上回族进入云南地区,据《元史》的记载,始于13世纪中叶忽必烈从西北地区率军纡回攻取大理。元王朝建立后置云南行省,在元代统治云南的百余年间,进入云南的回回为数不少。明王朝继元王朝统治云南期间,在元王朝屯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云南地区的军民屯田区,江南及陕甘地区的回族纷纷被征调进入云南,不仅大大增加了云南回族的人户, 相似文献
9.
丁万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45-49
11 .回族思想文化史研究。思想史主要表现在对回族伊斯兰学者“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活动的研究。伍贻业《从王岱舆到刘智的启示和反思——— 1 7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思潮》(《中国回族研究》第 1辑 ,1 991年 ) ,余振贵《从 <清真大学 >试论王岱舆宗教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社 1 987年 ) ,冯今源《(来复铭 )析》(同上 ) ,金宜久《论刘智的“复归”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 990年 1期 ) ,罗万寿《试析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真一”说》(《西北民族研究》1 996年 1期 )等文较有代表性。讨论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思想的文… 相似文献
10.
霍维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2):57-62
西北回族军阀作为清代西北回族反清运动演变,曲折地体现了回族社会的历史要求,与这一民族社会紧密结合,标志着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它处于多民族社会环境和近代化过程之中,作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需要的各种努力,因而协调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它终于不能从民族运动向社会变革转化而败亡。于此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赵炳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明<保宁府志>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817),主事者是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的杨瞻,纂修者是安岳县教谕杨思震.全书十四卷、六册,先后被皇家内阁、天一阁、千顷堂收藏.现唯一存世的本子藏于我国台湾省. 相似文献
12.
丁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八十年代初,正当祖国大地文艺百花盛开之际,宁夏著名回族诗人王世兴*怀着对旧世道无比憎恨、对新社会无限热爱之情,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从生活出发,用他那极为深沉、凝重、锐利之笔,写下了《莲花滩》这首充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相似文献
13.
刘菊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我国回族有没有语言?过去的看法是回族使用汉语,没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特例:海南省三亚市回辉和回新两个聚居区的回族群众,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被一些语言学家命名为“回辉话”或“回辉语”。这一重要发现,是中国回族语言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不过中外专家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回辉语的来源和归属方面,着力探讨的是它究竟与越南占语是否有关,同中国壮侗语族的语言是否相近似,而较少研究回辉语作为海南 相似文献
14.
吴建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4,(2)
《回族人物志》(元代)举正吴建伟(一)《回族人物志》(元代)卷三《赛典赤纳速刺丁传》:“云南省规措所造金薄贸易病民,宜罢。”(见第39页)这里的标点和中华书局点校本是一致的。《续资治通鉴》(至元十七年)的标点是:“云南省规措所造金薄,贸易病民,宜罢。... 相似文献
15.
许浩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98-100
本文对唐末文人吴融的生平二事作出考述,确定他在昭宗大顺二年(891)曾跟随宰相韦昭度任职扬州,在天复元年(901)为后蜀先主王建作过《生祠堂碑》文。这些事迹前辈研究者未曾涉及,可以被当作一份材料,补唐末文学史及政治史之缺。 相似文献
16.
18.
19.
王继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55-158
从文学视角,运用价值学理论对1906-1949年的回族报刊进行考察,世纪之交国家与族教的双重危机是其价值建构的动因,族教启蒙、抗战救亡是其价值的核心旨归。1906-1949年回族报刊文学不仅具象呈现了这一时期回族冲破闭塞生存格局、谋求个体民族发展进步与国家民族解放复兴的精神历程,也催生了现代回族文学在思想意蕴、语言形式、典型形象等方面的审美创新。从编创者、阅读者个体诉求的满足到指向文学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证明了回族报刊文学具有多维的价值影响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一元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灵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3):32-38
任何民族,都是以共同族源作为其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其共同族源的确立,不是天生的,而是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作用下的产物.共同族源的确立,是这个民族形成的根本前提.关于回族族源的认识,人们往往停留在个别历史现象上,而很少从回族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本文在回族族源多元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回族族源间一元认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确立对回族族源的一元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