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它在审美旨趣上表现为对中和圆融之美的认同与崇尚."天人合一"促使<三国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在创作构思和谋篇布局等方面追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理想,努力营造和谐完满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三国演义>的三大叙事特点叙事时空的自由灵活,叙事机制的摇曳生姿以及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  相似文献   

2.
"尽善尽美"是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论<韶>乐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但它不仅是一个针对特定审美对象的范畴,而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尽善尽美的美学内涵非常丰厚,它从一开始就与和、教化、人格修养等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强调美与社会和谐、道德教化、人格修养的相互促进作用.它既是对孔子以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的发展,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五四"初期的<女神>和"五四"后期的<死水>同以其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但考究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却又迥然不同.两部作品在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内涵时,分别呈现出乐观、激进和现实、深沉两种不同的感情风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录鬼簿续编>记载的罗贯中其人是否为<三国演义>作者开始有了质疑和论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的有关于罗氏生平的有力证据.笔者以为,根据对<续编>内部的一些推导,不能否认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者为一人的同一可能性,同时对两部作品的大致比较也可看出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该参照教育部的教学建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渗透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儒家学者的"初学入德之门",一直被视作儒家的重要典籍.它所强调的德行的最终落脚点是"止于至善".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和追求,"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知止"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知止"思想体现着<大学>的根本精神.提倡"知止"精神对于人们寻找精神的立脚点,对我国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景韩主编的<新新小说>以"新新不已"为追求目标,不赞成梁启超的改良立宪模式,而要利用小说的社会作用建立一种"侠主义"."侠主义"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为设立一种无视当时政府的权力系统,第二层次是介绍外国的革命精神、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第三个层次是传统的"劫富济贫".1909年10月,陈景韩与包天笑共同主编的<小说时报>创刊号的首篇是陈景韩的<催醒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这篇小说表明了陈景韩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狂人世家"是有一个发展谱系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早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了,陈景韩的作品可以为证.从<新新小说>到<小说时报>,陈景韩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每类皆为之序,每书皆学术的发展演变,其精神不可避免地对清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其中的<诗>类部分,既能理清清初百余年<诗经>研究的发展脉络,又能捕捉到其<诗经>研究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戏曲评点对朝鲜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已知受到中国评点小说、戏曲影响的作品有<广寒楼记>和<汉唐遗事>.前者主要是受到了金圣叹评点本<西厢记>的影响,在<广寒楼记>的两个版本系统中,第一个系统的版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例上,同时在评点文字上也大量套用了金评的内容,而在本文内容及夹批中还套用了金评<西厢>的曲词.第二个系统的版本不仅保存了前一个系统版本对金评<西厢>内容的套用,而且更多地融入了<西厢记>的曲词.上述影响在对比<广寒楼记>与<西厢记>时都可找到实证.<汉唐遗事>在创作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评点方式上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史》中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值得认真分析。通过刘备的悲剧.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认识到中国传统儒家“仁义”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三国演义》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义”贯穿小说始终,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一个道德的大悲剧。本文着重在于通过对理想人物(即悲剧主角)的性格分析,展现“义”是如何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矛盾统一的,从而能对“义”——这一对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道德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在传入韩国之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韩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作品。韩民族对于《三国演义》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和鉴赏的层面上,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底本的《三国演义》派生作品也在韩国开始出版发行。而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盘骚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了《三国演义》这一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一经与本土文化结合,就必然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这是文化传递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当《三国演义》与盘骚俚相结合后,也产生了诸如《赤壁歌》这样的文学作品。笔者在本文当中将从文化传递和变异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典实证的方法论对《赤壁歌》等韩国盘骚俚作品进行考察,阐释《三国演义》与盘骚俚作品影响关系,以求进一步加深对于盘骚俚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6.
陈仁锡《三国志评阅本》体现了明代后期与保守、空疏史学相背离的两种史学思潮,即针对明代空谈心性,他倡导经世致用,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具体有用的经验,给人们提供借鉴;针对明代学风空疏浮泛,他批评裴松之引神怪小说,维护史学客观性、严肃性。除此之外,陈仁锡还从泛道德化、臧否人物的时风转向形而下的事务关怀,以及注意从文学角度鉴赏《三国志》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给《三国演义》版本研究造成不少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厘清观念、思路和方法。要立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特殊性,不能以“对错”、“有无”作为衡量版本的标尺。“讲史”、“说三分”都不是罗贯中的创造,属于罗贯中首创的是“演义”体,这才是判别罗贯中原本的标志。命名合理的《三国志演义》是原书名,扌各不通的《三国志传》是后人的妄改。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测,“星移斗转”、“雨覆风翻”.尽管《三国演义》“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但并不排斥它在描述其他人物、事件时存在艺术虚构.在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问题上,毛宗岗坚持“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三国》写人叙事,“文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毛宗岗还通过与《史记》《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诸“才子之书”的比较,肯定《三国演义》为古代“第一才子书”,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儒学的人文精神为参照体系来观照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120回毛本)中的人物刘备,把刘备的理想伦理人格的本体理解定位为儒学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