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厂长上任记》无疑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乔光朴作为改革文学主人公的代表,具有了"类"的意义,他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又有精神上永不言败的相通之处。在特定历史阶段,这种硬汉精神与大众的阅读心理期待达成默契,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潘军是新时期以来知名的皖籍作家 ,其中篇小说文本充分显露了他作为一位先锋作家所具备的叙事才华。本文以对潘军的整体中篇小说创作把握为基础与前提 ,重点论述其先锋叙事品格 ,进行创作表征上的梳理归纳 ,并力求从先锋精神高度的视点对潘军中篇小说创作的未来走向作尽可能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3.
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笔下的形象独特鲜明.他们大都是"硬汉子",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他们不怕失败,视死如归,体现在作品中如<印第安营地>、<五万元>、<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他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同时,组成桑提亚哥的"硬汉子性格"的优秀品质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子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性格"的体现.是作者面对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是作者面对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最擅长表现孤独的男人。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照亮了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坛。同时,海明威又是一位有着女性意识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建构了两性世界的对话:硬汉精神与女性意识有着表层对立、消解而深层补充、建构的关系。女性意识在硬汉精神的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海明威的生活思想轨迹,更有助于解读海明威世界中硬汉精神和女性意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众多硬汉形象中的一个硬汉雏形——"一天的等待"中的男孩,分析其在死亡厄运的阴影下如何保持其硬汉本色并顽强斗争,结果因自己的误解而失去硬汉人格;通过分析他的典型意义,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评价海明威式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6.
恣情的诗意——论潘军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军的小说有着一股狂荡不羁的作风 ,近乎随意地拆解历史延异中心 ,把玩文本。有时候他是粗俗的 ,玩世不恭的 ,但其中却蕴藏着对现实 /历史和生命的感悟和省察。他的大多数创作一直处于清晰与模糊之间 ,含混而又透明 ,视野开阔恣意纵横但又不失绳范 ,轻松嬉戏的语言却极富穿透力和隽永的诗意 ,具有现代主义的探索精神而又不乏古典的情怀 ,喜剧式的叙述中包孕着“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因其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历来被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作家看待.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歧视女性,具有"厌女症".本文从文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指出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双性视角和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在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小说杰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之一,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获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充分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刚毅和坚韧.本文初步研究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通过分析桑提亚哥的象征意义、基本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悲剧性的命运.我们将更好的了解桑提亚哥的硬汉本色.  相似文献   

9.
李洁非以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为基点展开了他的延安文学研究.他特别强调"细读"的学术价值,并将"叙事"提升为一种学术手段.他的研究由具体的历史场景、文本、作家的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引发出问题,展现出历史原生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澄清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这对于拓宽延安文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准确、完整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构成及历史面貌,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暴力问题一直是海明威的研究者所追寻的问题之一.海明威一生传奇的经历为"暴力"一词做了最好的诠释.暴力在海明威的世界中一直被人们认可为是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譬喻,其实暴力对于海明威而言不仅仅是对令人深恶痛绝的生存困境的表达,更是他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文拟就海明威笔下暴力的二律背反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对海明威笔下"硬汉"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给自己制定了"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挚爱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男人在他的笔下是个硬汉,但更是个追寻着自己理想、梦想的文化载体,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女人在他的笔下体现了一种圣洁的母性精神,暗含了时代脉搏,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美伟大作家海明威和路遥都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这两种硬汉风格既相似又相异。一方面他们都出身平凡,都是各自所处社会历史转型期的探索者,都有着悲剧的命运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另一方面,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文化心理、硬汉品质的形成和归宿上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同中存异,这两种硬汉之间有着明显的可比性,在他们身上反映着两位作者在各自历史背景下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是塑造“硬汉性格”的文学大师,我国新时期以来,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也刻划了一批“身陷囹圄而不坠青云之志”的革命者。 海明威与从维熙是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写作,具有不同的身世经历,不同的世界观的作家,可他们却产生了伟大的精神联系,都创造出了硬汉形象,阐发了硬汉精神。分析和比较一下二者硬汉形象的成因和同异,对于全面地了解各自形象在其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塑造我们的硬汉形象,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事件及其社会历史影响的角度来看,对于"萧也牧创作倾向"和他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要害在于开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化问题政治化解决的先例.这一点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从精神文化史的角度看,"萧也牧创作倾向"的相关作品以及对它们批判和鸣冤叫屈等一系列历史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被忽略了的悲剧性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彻底颠覆后的诗意重构——评《重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瞳》写的是历史人物项羽 ,自然是一部历史小说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对历史的彻底颠覆 ,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关于项羽的正史野史颠覆得无影无踪 ,而用一种新的美学角度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项羽形象。历史留给后人的楚汉之争 ,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迷雾重重 ,面对钜鹿之役、鸿门之宴、垓下之围和霸王别姬这样一些基本史实 ,文艺家们书不尽书、咏叹不绝 ,但潘军却高标一帜 ,给历史人物以可信的新的生命 ,他的颇具浪漫的笔法和他的解构颠覆历史重构历史的穿透力量和整合力量 ,无疑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层面 ,改写了历史小说的固有范式 ,这个新的层面便是摆脱了一般的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志”的意义 ,而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有人文情怀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严肃文学的专业和学术立场之上 ,因此与那些不负责任的戏说历史毫不沾边。潘军的颠覆与重构 ,完美而精妙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临危不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胜利的深刻哲理.海明威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宁折不弯的硬汉典型.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这个名字是一个与战争和勇敢、爱情和暴力、美和死相连的名字.他不但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爸爸"形象,还以其独树一帜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中国的"现代"的意涵究竟是什么?这一历史经验如何影响文学书写以及如何创造文学现代性?我们应如何理解历史内容和文学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王德威关于晚清文学中存在中国现代性最早萌芽的论断,可以看出:他的关于现代性"推陈出新"只是表面的理解;他对于启蒙和个人主义的否定使他漠视现代民主精神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他对福柯系谱学理论的应用,使得他将内爆视为革新;而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他的政治和文化的保守主义立场,使得他援引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致力于一种非历史化的"想象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