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东邪西毒>终极版的上映,沉寂了14年之久的林青霞再次闪亮大屏幕.她笑靥如花,青春再次绽放.之前,还有传言,她将化身白先勇笔下上世纪50年代台北上流社会的官太太;2月7日又有香港媒体报道,她的复出之作暂定改编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饰演上海知名的交际花.  相似文献   

2.
伏俊琏  王晓鹃 《求是学刊》2008,35(2):134-138
<老子>非一人一时一地写成,而是经过后学多次补充、加工、阐释、整理而成.<老子>最初由老聃口述大义,其后学整理成最早的传本,老莱子和太史儋是<老子>在流传过程中的整理和再次加工阐释者.<老子>初稿成于春秋末期,最后写定在战国末年或汉初.李耳是汉代人对老聃的另一种称谓.  相似文献   

3.
在<马达加斯加2>中,长颈鹿和河马的相爱证明了爱情可以超越一切差异<李米的猜想>让我们看到了童话般的执着;<爱情左右>,林嘉欣在12款型男中左顾右盼,大过恋爱瘾;而<梅兰芳>里的"梅孟之恋"再次演绎了"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是最美好的"……当我们陷在电影院舒服的座椅里,把银幕上的爱情和爆米花一同咀嚼,一股淡淡的甜味和涩涩的感动漫上心头.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5.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6.
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浙江学刊>杂志社承办,浙江传媒学院、温州医学院协办的"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5年4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学术界>、<文史哲>、<天津社会科学>、<浙江学刊>等期刊社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俞吾金、邓正来、杨国荣三位著名学者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万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秦毅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个案研究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诗经>三<颂>的主旨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今"而非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以之告神.<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作于殷商后期,亦以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为主旨.<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从所颂对象的性质是神灵还是时王这方面考查,<诗经>三<颂>的主旨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揭示了<颂>诗的本相,揭示了<颂>诗的创作特征和规律,澄清了前人关于<颂>诗的误解,亦有助于确定争论已久的部分诗篇的作时.  相似文献   

8.
太宰治创作<斜阳>时,尽管借用了<斜阳日记>的内容,但<斜阳>确实堪称作者艺术个性的结晶. <斜阳>描写二战中日本战败导致了贵族阶级的没落,一定程度上模仿契诃夫<樱桃园>的手法,象征性地勾勒出贵族阶级精神世界的衰败景象,展示的是日本版的<樱桃园>,这是<斜阳>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9.
<春秋>三传对于泓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从大致相同的史实记载中却得出了迥异的看法,原因在于三传各自的性质和思想特点有所不同.其中<左传>的记载有较为鲜明的史学特点,其叙事之中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理性.<公羊传>和<毂梁传>更侧重义理的阐发从而体现出经学的特色.但<公>、<毂>对宋襄公截然相反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传之着眼点不同.而进一步思考,<公羊传>的推崇理想和<毂梁传>的注重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正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10.
一 北京市语言学会召开礼貌语言座谈会距今已整整20年了.会后编写的<礼貌和礼貌语言>、<礼貌语言手册>出版,也已经过了18年.想当年,一向被社会冷落的语言问题忽然受到社会的极大的重视,着实风光了一阵.座谈会召开的第二天<北京晚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新华社为礼貌语言座谈会、<礼貌语言手册>的编写及<礼貌和礼貌语言>共发了三次消息.<手册>第一次印数达121万册,<礼貌和礼貌语言>一个月内就重印了两次,两次共印68万册.这两本小册子,以后又都重印过.全国省以上大报,一些重要刊物,以至于一些行业性报刊、地方报刊也报道了有关消息或转载了<礼貌语言手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