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海外华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袁素莲抗战期间,海外华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为史学界所公认。海外华侨为什么能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过去的论著中只强调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华侨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而对其他...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在爱国华侨领袖和华侨团体的组织领导下,通过捐款献物、直接投身祖国抗日疆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支援祖国抗战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组织陈爱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包括广大爱国华侨)的团结奋战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即南洋)是华侨的聚集地。抗战之初,南洋各国的华侨达800万之众,占海外华侨的80%。但是,他们一开始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爱国华侨在支援祖国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对祖国抗战强有力的声援和支持;②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援贡献突出。在研究华侨于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表现中得出两点启示:其一,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使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充分发挥作用。其二,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侨的优势,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比较务实的侨务政策,在继承孙中山保侨方针基础上,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号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府又号召华侨参加所在国反法西斯战争。国民政府以维护侨民权益、吸引侨资支援抗战为核心的侨务政策,有力推动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由于战时环境与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后期趋于消极保守,然而总体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各阶级、阶层人民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各种方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和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四川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步步深入,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杜重远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殉难四十周年.杜重远是东北工商业、政界、知识界很有影响的一位爱国民主志士.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爱国反帝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力投入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从这时起,他始终战斗在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线,英勇顽强地为抗日救国、收复东北而献出了光辉的一生.杜重远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坚强战士. 全力投入东北抗日救亡运动  相似文献   

10.
在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多数华侨尤其是上层处于矛盾遑遽状态。其代表人物出现联共派与反联共派的矛盾和斗争。这时孙中山期待华侨人力财力支持虽不如前此迫切,但日益坚定而鲜明地捍卫华侨利益。他觉察到上述两派斗争,并且适时地进行了酌情处理,这体现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系列事件中。总的看来,此时期华侨上层对国共合作态度冷淡,华侨中下层群众则亟欲冲破封锁和诬陷,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和华侨的关系因而有亲有疏。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缘故,国民政府十分关注海外华侨尤其南洋华侨的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华侨教育体系,学校和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生素质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国民政府侨教政策自身固有的弊病,给南洋侨教带来了相当的消极作用,限制了南洋侨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华人时刊》2010,(6):88-89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扩大,希望回到国内定居的海外华侨越来越多,在办理华侨回国定居的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为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当前江苏省华侨回国定居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江苏省侨办与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处就此专门开展座谈,充分讨论了新形势下办理华侨回国定居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华侨对辛亥革命贡献的再认识谭天星关于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问题,人们已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较详尽的研究。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华侨为革命之母”这一名言?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华侨的功绩?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如何通过对华侨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促进整个...  相似文献   

14.
长征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抗日实力,缓和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05年以后,清朝政府多次派出官员到东南亚地区考察华侨商务。对此,荷兰殖民者设置重重障碍。清朝政府办实业需要资金,因而提出要保护华侨。而清廷把官员和军舰派到东南亚去“抚慰”华侨的时候,念念不忘要利用一切机会同革命派争夺群众,美其名曰使华侨“不致为邪说所惑”,目的是阻止广大华侨对革命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全国煤矿工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本文从战区和临战区、即将沦陷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沦陷区等方面论述了煤矿工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得出了煤矿工人积极参加抗战活动对坚持抗战、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华侨认同的变化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侨,其民族主义意识尚未形成。晚清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强烈震撼了朝野。在民族危机意识下寻求社会变革、救之图存的朝野三股政治势力———清朝实权派中的有识之士、保皇派势力、孙中山的革命派,都先后把目光投向海外华侨、寻求华侨的支持,在客观效果方面,这三股政治势力在推动华侨对祖国的认同,从而激发海外华侨社会中华民族主义的兴起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注重研究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而不注重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极广泛的。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提高了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觉悟。海外华侨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但只有到抗战时,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才得以极大地提高。因为抗战以前,如辛亥革命时期,刚开始,华侨对这场革命缺乏认识,经过孙中山等人极力动员才逐渐响应、支持。1895年孙中山至檀香山联合华侨时,华侨大都“闻总理有作乱谋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华侨教育兴起、发展和向华人教育转化的嬗变历程,分析了近代华侨教育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近代华侨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泰两国民族意识觉醒,教育成为塑造泰国华侨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族群认同的核心要素,中泰两国就华侨教育的争夺集中体现在语言上。泰国政府在华侨学校推行泰语教育,通过语言塑造华侨对于泰国主体民族的认同,引发华侨社会大规模的反对运动。国民政府则推广国语教育,旨在通过国语普及构建统一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华侨社会。本文以1933年泰国华侨反对强迫教育运动为考察视角,分析中泰两国如何通过语言教育来塑造华侨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