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移动通讯与移动计算技术的融合,移动交互和移动工作为地方政府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移动技术不仅为应对政府工作本身的移动性提供了手段,也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和服务提供开辟了新渠,有利于实现普遍服务和敏捷管理.通过移动政务的优势,移动政务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分析移动政务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做浅析,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务形式,是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打造"阳光政府",是现代行政管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改革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基础上,推行电子政务,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发展的智慧化水平是推动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重要力量。面对"互联网+政务"公共管理发展趋势,兵团亟需电子政务的现代发展,以期为兵团维稳戍边事业带来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等预期红利。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在对兵团电子政务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广州政府"智慧政务的成功经验,对兵团电子政务的"成熟度"进行分析,发现各师(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成熟度处于一般水平。该文认为,兵团要实现向电子政务高级阶段——智慧政务的迈进,人才发展战略、长效发展机制战略、公民参与战略等是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和移动政务服务的推广,电子政务大力推动着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但是省级层面的电子政务服务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建构了供需关系的推拉互动框架,提取供给侧的科技和市场化、需求侧的教育和收入四个影响因素,利用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影响我国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差异性的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交叠效应。研究发现供需互推型、被动型和主动型是各因素影响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发展的三个典型路径,在具体的路径与案例对话中也为各地区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内移动运营商营销移动阅读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3G网络建设的快速展开,成功实现3G应用的迫切性日益显现。移动阅读作为在国外十分成功的一种无线应用,在被中国的移动运营商移植到国内时,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会有着不同的市场前景。除了开发基于专用阅读器的移动阅读服务之外,还要拓展使用各种已有手机终端的移动阅读才能够使移动阅读业务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技术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推进器,不仅给技术进步带来深刻变革,而且给政府协同和公共服务模式带来了创新性发展。大数据作为“未来的石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中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利用大数据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分析处理数据、促进政务协同、提供决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和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已经得到重视和应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已经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与应用时期,电子政务是加速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电子政务中的基本要素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问政成就了“微政务”的迅速发展,其中又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最为典型。文章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涵义及其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微政务”对促进我国政府管理良性发展的积极意义,指出其存在的包括缺乏制度保障、定位不清、发展不平衡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准确定位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等促进“微政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成为政府服务转型的必要途径,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背景与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思路:需从思维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政务资源整合、用户需求匹配、信息平台升级等五个层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1.
论3G发展与产业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伴随着3G商用步伐在全球的加快,3G无线网络技术也在创新,3G终端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3G高速数据传输的特性,决定了其业务的多样性。为了适应市场,通信产业从内部的固网到移动通信网,再到互联网、到移动音乐、移动电视等网络出现融合的趋势。3G应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模糊产业界限,加快了传统通信业与IT业、娱乐业、媒体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手机是作为人际语音通讯工具而诞生的,但由于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它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结合国内外数据和案例,梳理出目前手机媒体的应用状况,并对其传播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从媒体内容上看,手机应用主要包括手机小说、手机新闻、手机电视和手机学习等几类。手机是互联网的延伸,因此手机同样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但手机又是一个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要求其传播的信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以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要求。随着3G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手机有望成为继第四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成为新一轮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相似文献   

13.
意境之美——3G手机界面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3G手机的功能特点,应用现代人机界面设计原理,对3G手机界面的视觉效果和交互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3G手机界面中视觉语言的个性化、多通道泛交互理念以及界面设计中的高情感化需求几个角度进行了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在未来3G手机的界面设计中达到美好意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与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手机报普及率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新平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校园手机报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了高校校园手机报的栏目内容设置情况,在总结已有校园手机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手机报栏目内容规划流程图,为校园手机报的内容规划提供了一个实际参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随着3G牌照发放日期的日益临近,手机电视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分析手机电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手机电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阐述了手机电视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手机新媒体的功能承载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媒体,手机在传播方式上取代了传统的直线型传播模式,使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不再清晰;在传播空间上,它实现了移动状态下的传播,使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不复存在;在媒介功能上,它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功能于一身,满足了语音、文本、视觉等多方面的需求。手机承载着社会意义,象征着身份、时尚,对使用者心理、交流习惯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将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手机将成为第五种大众化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手机所具备的媒体条件入手,分析了手机的优势与弱点,指出手机在传播手段上时空兼备,传播时效上迅速简捷,信息储存方面持久随意,与受众可以交流互动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与其他四种大众传媒的对比分析,提出在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趋势下,手机具备成为大众化信息媒介平台的条件。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全球3G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不仅是人们的通信工具,而且正在通过其增值功能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门类,并与其他主流媒体一起承担起大众传媒的责任,手机将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种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发展,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短信诈骗行为的泛滥,不仅严重侵犯了人们的财产权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有效预防和遏制手机短信诈骗,应强化监管和打击,建立和完善手机号码实名制和储蓄实名制,加强宣传教育,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医疗信息化在整合区域内有限卫生资源方面有极大增值潜力,被认为是新医改方案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文章在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设计出了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基于3G网络为核心的病房远程探视、移动OA技术下的医生手机工作站、WEB/WAP门户等应用,建立了新型医患沟通模式,加速了我国医疗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基于GSM网络的定位系统的系统框架及实现方案,分析了定位演示系统的红外通信接口协议及协议所采用的状态转换原理图;讨论了定位演示系统定位算法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定位演示系统所采用的信道模型;同时给出了在微小区环境下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案能通过无线蜂窝系统完成手机相对位置计算,并结合电子地图很好地得到手机的绝对位置,最终完成了定位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