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价值观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没有生命,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防止自我价值自发扩张,导致个人主义;也要防止社会价值异化.生命价值是一切生命体共有的,区别于低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人,应追求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 ,在这出悲剧中 ,人的一切努力或抗争都成为徒劳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不能因此认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和抗争的徒劳。俄狄浦斯的抗争 ,其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是升华了俄狄浦斯的思想境界和整个悲剧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最广大,最不受重视又最值得惋惜;没有它,任何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生命不绝。"毫无疑问,谜底就是——时间。时间是人的最大财富,一个人对时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先秦留下的史论,提供了"人之发现"的部分片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黄老学说,提倡在节欲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人的欲望。在类似的文献中,养生的目的是治国,追求的是现世价值。到了庄子那里,个体生命具备了与王命和天命对抗的地位,其价值完全超越了国政的意义,成为真正私人的追求。春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以奉献生命、牺牲生命而获得"不朽"。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永恒价值。无论是将保养性命与政治价值相等同,还是单纯追求生命长度,抑或探索生命的永恒价值,其落脚点都是人的生命,亦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是最核心和最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精神成果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这一前提性因素上来.从西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来看,不仅不同时期的生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就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不仅在生命本体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存在着非常复杂和充满对立的思想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主张把一切还原到生命,标举生命的本体意义,呈现出对生命极为丰富的哲学省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生命神圣、敬畏生命与生命尊严,以及人格个体之意义,以回答若干生命伦理学的课题。本文首先申论主张一切生命神圣的史怀哲固然使我们对一切生命都赋予道德地位,但不能具有神圣之意义,且实不能平视一切生命,否则会窒碍难行。本文亦引述辛格对于人类生命之区分,即生物或物种意义的生命(homo sapien)与人格个体(person)之不同,杀害一物种意义的人类,如胎儿、胚胎、干细胞等,并不一定是不道德的。只有杀害一有自我意识的人格个体,方是不道德的。本文进而依康德的分析,说明人类不只是有感知能力,更有由义务而行的道德表现,自身为一目的,建立人性的尊严。一般由此建立人权固然有助对个体人格的保障,但却区隔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性和不相干性。因此,本文认为儒家将仁心所指的生命之间的同情共感作为道德价值的根源,由义务的取向,更可以拉近和建立人际间的亲密感,由此以建立一道德社群,对于生命伦理的课题,有更合理和恰当的解决,如长期照护的政策和施行。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奥尔比(EdwardAlbee)被公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及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其作品里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对于奥尔比而言,处理死亡无非就是处理活者的生存危机,只有把"生命价值"作为中心才能够超越被"无意义"腐蚀、葬送的生命本体,进而得到精神的再生。本文试图以神话原型理论对《动物园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通过考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把握死亡与再生这一切入生命本质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人的一切存在和创造的前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以生命为载体不断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如果能从创造性价值、经验性价值、态度性价值等多维视角认识生命价值之所在,并从信仰、责任、态度、荣誉、技能等方面对生命价值进行现代建构,必能不断提升个人成就感,肯定自我存在,从而走出生命困惑,真正信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般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体与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商品价值来自自人的劳动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而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有利于增加国志财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产职业和经济部门,都是生产性的,一切相关的工作者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别无它选的生活状态.然而这又不仅仅指侠客,实际透视了现代人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困境:缺乏存在的根据,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无所归依,想追寻精神的家园,然而一切的追寻都是无意义的,一切的追问只是更加说明了存在的荒谬,于是生命中只剩下无尽的行走与悲凉."在路上"就是指这样的一种存在状态:不知道从何处来、不知道向何处去,始终在宇宙中悬浮着.  相似文献   

12.
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尼采的道德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哲学。尼采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他是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而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这样一种以生命意义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剥离了道德价值对生命价值的"遮蔽",生命价值获得了"澄明"和"敞亮",确定了生命价值的一阶地位。这一思路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德勒兹和阿甘本同时都谈到了实现生命的潜能需要穷竭,即悬置一切意义、一切语言、一切感觉的纯粹的生命的可能。在悬置了一切之后所剩余的纯粹生命的界面,就是内在性的界面。在内在性的界面上,德勒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分子革命的方式去生成一个无羁绊的生命,无羁绊的生命被视为在穷竭了一切可能之后的希望。而阿甘本否定了这种返回到纯粹生命的可能,因为这种纯粹生命是比当下的生存性生命更为恐怖的赤裸生命。赤裸生命不是解放,而是生命的耗竭。阿甘本提出生命不可能脱离形式,而真正的态度是在当下实现穷竭式的"最高的贫困",在规则和法律的裂隙中,让创造性的生命形式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任何过程都是经历,都是对生命文化意义的挑选和安排。越过弘陶"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书法作品,在那挥扬恣意的汉语言文字符号中,去想像更久远的中国文化渊源,原来,一切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  相似文献   

15.
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定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的现实存在即拥有生命,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先决条件,存在着的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之后,大学生群体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者把"人的价值"作为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毛泽东提出的"人的价值"的本意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人的价值"最初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提出的命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被"商品化"的本质反映;在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价值"命题的讨论一方面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另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的"集体意识"。对"人的价值"命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仅助长了年青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造成"物化"生命价值,甚至"漠视"生命价值的消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看待"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明白否定"人的价值"的"物化"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最为响亮、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大概就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至高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