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力资源新的积聚地,在人力资源上具备比较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一体化设计,长江三角洲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整合,在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第一性经济资源的今天,这种状况应尽快改变。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须把握三个关键:即产业能级设置、城市功能定位及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源在相应的城市环境中发挥迁移作用,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则为人力资源的流动提供软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回顾与前瞻:中国的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成人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通过成人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并对产业进步、企业发展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成人教育未来走向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老年教育。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树新  杨彦 《人口研究》2005,29(3):63-69
老年人是各项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效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缓解其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确保了美国在科技、经济领域的领先优势。在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通过对教育的巨大投入、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创新结合在一起、补充和完善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建立了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吸引高素质的外国移民等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投入、营造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衰退矿区富余人员转移是解决“四矿(矿工、矿山、矿业、矿城)”问题的关键。本文借鉴一般产业人员转移经验,兼顾煤炭行业和煤炭工人特点和比较优势,提出煤炭衰退矿区人员转移的六大路径,并以衰退矿区实践证明其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着眼未来,将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  相似文献   

7.
处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且城乡差异化显著的经济社会,当代农民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转移.本文在粮食安全框架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模式的选择.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劳动价值增量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中的个体,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比较优势分析法.假设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模式的选择上,劳动力个体始终扮演着"理性人"的角色且会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理性决策.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无论在短期转移还是在长期转移中受人力资本逐利性驱动,均会朝着劳动价值增量为正的方向转移,继而探索出农村劳动力最佳的转移方式为"转业不转地,离乡不离土".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进入了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时期,带来了道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重、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本文总结了东京、首尔、香港、纽约和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人口疏导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转移;快速交通建设扩大人口分布和职业通勤范围;卫星城、次中心城区的住宅规划吸纳人口;公共资源分配向郊区倾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防止低效益的传统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北京市现有的人口疏解政策可以分为产业调控类、资源调节类、驱出限入类和行政协商类,各有优势和劣势。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市人口调控需要一个包括产业规划、建设规划、人口管理和政府推动的综合人口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加快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进程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区域就业人口变动角度,分别选取东部典型产业转移省份(广东、浙江、江苏)、中西部典型产业承接省份(安徽、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四川),利用各省1978—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数据,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并预测2011—2014年各省三产就业人数,从未来就业变动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沿海产业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趋势,且西部产业承接比中部发展较快;(2)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差异显著;(3)沿海三产发展滞后、中西部二产水平低等是阻滞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对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山东省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针对人力资源现状结合山东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应大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创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尤其是要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比较优势相结合等重要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孙瑞 《人口学刊》2003,(3):48-53
在我国周代的版图文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展示了奴隶制社会周代人口、土地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侧面,为完善先秦文书制度的研究、为补充先秦人口、土地资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相似文献   

12.
低层次产业对智力的挤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 《西北人口》2008,29(5):98-102
低层次产业对解决低技术劳动力就业有益,但对智力资源扣科教基本设施却会带来损害。本文探讨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着重探讨低层次产业对智力资源和设施的国际挤出效应,地区挤出效应和本地挤出效应。本文同时指出低层次产业尽管对智力存在负面效应,但不应该因此否定它,并且提出在我国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应遵循梯度转移的规律,谨防欠发达区低层次产业发展对智力挤出的同时对收入也形成挤出,谨防发达区因为产业层次不高对智力形成挤出.谨防欠发达区盲目发展高层次产业对低技术劳动力形成驱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家大量缺乏。从企业家能力、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三个维度探讨适应东北区域民营企业家培育成长模型,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的理念和做法源远流长。但多着力于被救助者的"群体"特征,鲜有虑及"个性"需求,因而难免陷入"不及人所需"或"及人所不需"的窘境。如何摆脱这一尴尬局面?成都市提出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的举措。调查表明,这一试图破解社会救助难题的新方式能够"及人所需",能够获得被救助者相当程度的认可。但是,在继续推广中,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个体需求与全局统筹;二是需求差异与资源配置;三是输血方式与造血目的。  相似文献   

15.
苏萍  张娜艳 《西北人口》2007,28(2):48-50
近年来,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但笔者认为,“过劳死”现象更深层次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官本位”思想入手,探索知识分子“过劳死”之根源。  相似文献   

16.
杨来胜 《西北人口》2012,33(2):31-35
构筑区域竞争力新优势关键在于将人才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坛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供求矛盾,从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入手,以舆论导向和组织推进为动力,广泛招贤纳才;以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点,强化特色技能培训促创业带就业;以发挥领军型人才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体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本优先积累为发展目标,建立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人才分布新格局,通过人才优势赢得经济社会发展领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严重化,“两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将生态环境生产纳入其中的“三种生产理论”应运而生。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和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力量逐渐突显并日趋强大,我们发现“三种生产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文章通过举例指出了“三种生产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将文化生产和制度生产融入其中,提出“多种生产理论,”以期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人口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人口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期,我国人口现代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In many developing regions, women and young girls spend several hours daily in the coll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till the link between these household resource strategies and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development priorities remains unexplored. This project examines this association with survey data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from Ghana’s Coastal Region. Although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source use represent key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ere are others (e.g., energy, sanitation,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s such, even in the face of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individuals may place greater importance on other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f household resource strategies are perceived as relatively efficient. The analytical focus here is on water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gender roles shape household water collection strategies, while also shaping these strategies’ perceived opportunity costs. Specifically, Ghanian adults more often see drinking water provision as their primary development need when water sources are distant and/or when male household members collect water (particularly male heads). In the end, I argue that social science inquiry benefits by contextualizing social dynamics within environmental context, particularly within cultural settings in which human subsistence is intimately tied to the stat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