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社会化的跨文化比较上官子木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自出生起就要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教育,包括学习各种社会知识、技能及规范,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生存的社会人,这个教化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摄影     
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人,甚至到死去,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其中儿童时的社会化的内客与特征对人的一生又具有重大影响。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人学习各种社会知识和规范的过程。我们把这个概念操作化以后,就可以把社会化归结为这么一个问题,即向谁(怎样的角色或规范代表者)认同。但认同要符合儿童天性,又要符合社会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越来越要求其成员是高质量的“社会人”。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能否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使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则是维持代际关系、延续文化遗产、形成社会创造力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童年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化必将“化”得更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区别在于社会性。尽管 蚂蚁、蜜蜂、大雁、猴子也有动物社会,可那社会不仅是狭小的,而且是直接的。倘若不是面对面,它们就组织不起来。人类则不同。人与人之间见面不见面都能组成一个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知识,熟悉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并进而把先进的社会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人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互动。不用说,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动态的,决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在“一河之隔,老死不相往来”情况下的人,自然也是社会人,可那是低级社会化。今…  相似文献   

7.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人是怎样成为社会的人,并进而成为改造社会主体的。我国理论界普遍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获得既定社会文化、规范、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于把人的社会化仅仅看作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化不单表现为内化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一单向过程,而且还包含外化已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体现出双向性。一、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双向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是以客观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存在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客体这一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类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面临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些既定的社会文化为每个人类个体进行种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只能接受,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人类个体只有不断学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个体,为了认清他周围的世界并在其中从事活动,都应当能够以某种方式理顺并整理好来自外界的社会信息流。没有这种认识系统,个体就无法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与评价,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认识系统的核心和最抽象的层面,构成了基本价值或价值取向。这些基本价值体现为指导人类行为和一般活动的最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政 《日本研究》2003,(3):70-76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天生具有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生命个体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进而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而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是政治存在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确切地讲,政治社会化意味着个人通过学习和经验,修得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容,即那些在社会中被普遍认可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行动样式,进而形成自己政治意识的的持续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每个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民政工作者有一个共识,即民政部门不象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那样以解决单一矛盾为对象,而且自身的九类十几个方面的业务之间并不存在内部联系。我以为,这种认识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实际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社会化权益,即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过程,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进而创造社会,正是现有的各项民政业务最本质的内在联结点。“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根据相关的理论成果,一个完整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  相似文献   

11.
首先要迈过传统伦理道德这道坎。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人越来越多,加上老人患病率比较高,因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作为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受此影响,临终关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相似文献   

12.
笑话     
老实人 有个老实人,他不会撒谎,于是想让村里一个最会撒谎的人教他撒谎。那个会撒谎的人教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叫这个老实人说一句谎话。你知道那个老实人说了什么吗?  相似文献   

13.
杨克 《社会工作》2009,(13):28-30
青年期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青年聋哑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他们极容易出现社会化障碍,影响社会化进程和正常的内化行为,容易引发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4.
青年期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青年聋哑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他们极容易出现社会化障碍,影响社会化进程和正常的内化行为,容易引发越轨行为,给  相似文献   

15.
迦里布是一个“非常正直和非常守规矩的人”,他干工作勤勤恳恳,可是领导和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欺负他。以后,他学乖了,搞了送礼这一套,于是,大家都说他好了,他呢,却变坏了,不好好劳动了,甚至反过来欺负别人了。小说最后借用了一个教他送别人一点东西以改变他可怜的处境的人之口说:“看到他那掐人脖子的狡猾欺骗手段,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过去  相似文献   

16.
舒小昀 《社会》2002,82(2):39-40
家庭既是一个社会细胞,又是个人活动的一个舞台.对于个人来说,家庭要保护家庭成员,要为成员提供社会和经济保障、心理需求的满足,促进人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家庭是生产和消费单位,家庭的职能是使人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控制人的各种行为.研究家庭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学家对青年 (包括在校生 )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分析了各种特殊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社会化教育的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 ,指出了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社会化的特殊性。就“公民社会化”这一概念而言 ,它强调的是每个人对特定的知识体系、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对劳动、政治和法律生活中传统的继承等特征 ,只有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 ,青年学生才能完全按照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准行事。社会化内容应包括 :( 1 )职业社会化 ,即帮助青年掌握一定的职业范围内的知识 ,获取劳动技能和经验 ;( 2 )法…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法律内化陈信勇个休的法律社会化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研究课题。从一些学者概括的社会化内容来看,内化与社会化的内涵是相近的。①内化仅强调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而社会化则强调其明确的目的。我们认为,内化是社会化的基木途径和方式。虽然它们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但可...  相似文献   

19.
之一:突破传统养老观念.调查显示,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人住老人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80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社会化将在所难免,但是实现观念的突破,使更多老年人及其子女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养老社会化方式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20.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借助生产者的实践和生产者向社会大众的传播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血肉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可惜的是,史学社会化的道路是坎坷的,很多史家将史学社会化视为一种不入流的非学术行为,对此不屑一顾.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大众对史学的需求却难以被满足.各种伪史学纷纷登场,哗众取宠,使人真伪难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