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学视野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分析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政治层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利益源泉多元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关注民族社会稳定需要构建反映民族社会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民族发展政治理论体系包括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与外部关系发展、民族与国家关系发展。在民族发展政治实践策略方面,设计民族发展正义与公平的政治制度考量维度;发展民族群体的差异政治权利;发展民族个体成员的社会化、公民化和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社会政治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过30多年探索,中国民族政治学形成了以政治学、民族学为基础多元发展的研究体系,具有以描述分析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特征。但在四个全面、网络社会、跨界民族、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等新形势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应结合中国多民族发展的实际,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是由邓小平理论设定的 ,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来看 ,邓小平的政治思想是一个指导中国从落后的政治系统走向发达的政治系统、由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的科学体系 ,它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走向和目标、内容和动力、条件和路径、以及政治发展的标尺等基本内容。邓小平政治理论就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政治学 ,就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5.
民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实体,有着自己的民族政治意识。民族政治意识包括民族政治价值意识、民族政治交往意识和民族政治发展意识等,这些对民族政治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同时,民族政治意识有自利性、封闭性、排他性和保守型等消极性质,这又会对民族政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政治意识对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笔者就此试着提出了调控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政治意识,实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任何学术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特定时代的需求。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体制的深度转型、政治体制的深层变革、国家治理的深层推进,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政治学有一个凤凰涅槃式的创新。推进发展政治学本土化建设步伐,构建中国特色发展政治学,必须着力把握三个基本环节:一是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二是深入回答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深入整合有关政治发展的特色话语。在研究方法上,尤其需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政治现代化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发展政治学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概念的指涉和表述是政治发展概念研究的重要方面。学术界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治发展概念的指涉从可能性上看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近代以来的人类政治发展、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从发展政治学看应该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概念的表述有政治变化(政治转型)、政治进步、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等,最符合发展政治学需要的是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有外来引入、传统赓续、田野提炼与官方文本扩展四种路径,而对后者互通的可能性问题鲜有讨论。一方面,政治与政治学之间难以概念互通。其中,在适用条件上,政治概念的非历史性遭遇政治学概念的高度情境性;在意涵性质上,政治概念要求语义唯一性,而政治学概念是多义性解释;在目的指向上,政治概念是证成国家权力合法性,而政治学概念是理解与解释政治现象。另一方面,两类概念可以有条件实现互通,包括共享价值前提与情境条件;政治概念的语义处于政治学概念多重语义的核心位置;二者内蕴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目标。由此,二者互通路径是,概念及其特定语义在运用于官方文本之前,需要政治学对概念所有语义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与经验论证,一旦成为政治概念,需要政治学进一步廓清其适用范围、操作化测量与评估限度。  相似文献   

9.
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作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专业学习者传授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其系统梳理和建构起有关民族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体系,为学生今后在这一领域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中国建立翻译学乃大势所趋.近年来西方翻译学理论的不断涌入对我国翻译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整理和发掘我国历代经典译论的基础上,充分消化和吸收西方理论,有利于我国现代翻译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以服务为核心建设高校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环境对信息资源构成和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应当以服务为核心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极其丰富,涵盖政治文明建设的要件。邓小平认为,要树立科学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要推进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研究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有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结构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蕴含着独特的理论逻辑,这也是其屹立于法学门类之下与其他一级学科并列的理论支撑。在纪检监察的制度层面,整体来看先后经历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纪检”阶段、党内监督与行政监察并行的“监察阶段”和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融合的“纪检监察”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了纪检监察发展的总体趋势,即纪检监察一体化。从“纪检”到“监察”再到“纪检监察”的制度发展演变体现了党法合力国家治理的理念日臻成熟,奠定了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基础。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有其特殊的理论精髓、理论意义与治理价值,三者共同搭建起了纪检监察学科的理论梯度。传统法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难以充分体现纪检监察的新时代内涵,唯有将纪检监察学定位于一级学科,并确立专门的理论体系,才能充分诠释纪检监察的理论精髓。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革新性认知,有助于促进党法关系更加顺畅,并打造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能呈现出更高的治理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将反腐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同时开拓国家治理的创新模式,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的理...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各政治关系的有效和谐。通过分析政治信任和沟通的关系及其对于建构和谐政治关系作用,分析认为: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建立起多渠道、畅通的沟通信道,促进和巩固政治关系主体间的信任机制,进而保证社会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进一步完善政治信任机制和深入拓展政治沟通渠道,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媒体文化是社会运动和政治的再现。当今人们日益处于媒体文化的包围之中,是盲目认同还是批判性地接受,关涉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建构起了文化批判的理论框架,批判文化产业导致传媒文化的商品化、物化和意识形态化,这一观点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批判仅停留于文化层面,未深入到政治领域。这项工作由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完成。他们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阶级、性别、种族、民族和阶层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成就当代媒体文化大观。因此,批判性媒体文化研究应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媒体文化生产和政治经济学、媒体文化文本、观众的接受和媒体文化的作用。只有从这三个角度,才能采用多元的文化和观点批判性解读媒体文化,建构起分析媒体文化的框架。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在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使用背景下,阅读、解释和批评浮现于文本中各种各样的人为关系,分析阶级、种族和民族、性别和性意识在媒体文化文本及其相互交流中形成的政治表征;同时研究观众如何阅读、理解和使用媒体文化以及如何产生非主流文化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定位,揭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图书馆组建创新服务团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构建图书馆创新服务团队的必要性,从创新服务团队的构成、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组建创新服务团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在剖析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平台,是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主要载体。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学术本质,是一所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的主线,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纲,也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