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女真人建立金朝以后,在中国东北地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建置.一是采用了中原王朝的路、府、州、县制度;二是采用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猛安谋克制度.这是一种以汉制为核心、兼具本民族特色的建置.辽东半岛位于东北南部,是联系东北内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女真人在东北地区重要的统治地区之一.这一区域的建置在整个东北地区金代建置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等朝创设和实施土司制度,使中国西南等民族地区和各族土民经历数百年的土司政治,对国家权力渗延与乡村社会管控、王朝社稷稳固与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形成与少数民族进步、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文化变迁等深具影响.各族土司为保有自身统治利益,在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中,其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认同、亲附华夏—汉民族,传承、实践历代王朝积淀的制度文明,拱卫王朝社稷和顺附强势王权,传播、共享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3.
方泽 《民族学刊》2020,11(6):107-112, 174-175
清代,地方教育作为“教化远人”的手段,积极配合中央统治权利的西向发展趋势,使得西部边疆迅速与中原地区产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央王朝或中原传统相互交融,西部边疆对中原文化与政权的认同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逐渐展开。岷江上游地区处于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是藏彝走廊的东北边缘,属于过渡地带;由于土地、人口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教育在清初得以迅速发展,区域内人心向化和民族融合的态势也渐次形成,继而推动了过渡地带以及民族地区对于中原文化与王朝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唐朝的强大和民族政策的相对宽容,契丹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有很多契丹人成为唐王朝的属民。为了加强对契丹人的管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唐王朝对契丹人实行了设府置州、册封、赐姓以及和亲等一系列羁縻统治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发展,为契丹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伯3931号卷存有四十余件古代河西地区同中原王朝和河西诸政权往来的表本、僧牒、启状、高僧游记等.为我们研究当时河西和中原的交通、河西民族发展的历史等,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由于其中许多问题尚未弄清,致使其在史学研究中,尚难发挥其重要作用.鉴于上述的原因,本文拟对其中所见的两《表本》(即39、40)所及问题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王朝礼制中,社稷坛与太庙相对应,构成“左祖右社”的格局,社稷祭礼在王朝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女真族建立政权以后,继承了中原农业文明的社稷祭礼.金代的社稷祭祀具有强化国土观念和美报土谷之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肃慎和挹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东北民族史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先秦、秦汉时期有关古肃慎的记载虽多,但实际上中原王朝对其知之甚少,这一时期的文献都未将古肃慎与东北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王朝与东北关系的密切,魏晋史家以"楛矢石砮"为依据,断定古肃慎位于东北的北部。而中原王朝更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将进贡"楛矢石砮"的挹娄认定为肃慎,导致肃慎与挹娄两个族称并存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8.
自然地理环境和西南边疆远古部族复杂的构成及其传统文化的多元多态等原因,使得西南边疆历来被视为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汇聚、贮存之地.土司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对西南边疆部族的“羁縻”制度,在文化意义上看,这实际都与中原王朝通过治理边疆而延伸其王权威服下的国家构建及疆域想象有关.土司治理边疆的本质是延续和发展了中原王朝文化治边的策略,土司治理西南边疆社会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部族持有的多元多态的宗教文化及其社会构成的了解和把握,在以汉地文化为中心的教化及凝聚意识主导下,中央王朝利用土司治理边疆在实际上是对边疆部族采取贱其所有、贵其所无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宋王朝处于中华民族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它的北部和西北部,先后出现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对立;南方则由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进一步加强了宋王朝与南方、西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在“守内虚外”方针指导下,宋王朝对境内少数民族白蛮、僮族、瑶族、苗族、黎族、畲族、吐蕃,以及内附的东北及西北各族如党项、回鹘诸族,采取抚绥、优惠的经济政策,以达到“守内”的目的。 一、“荒服不征”及只输“丁口之赋” 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羁縻州县和非羁縻州县。“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宋王朝将这类荒远地区列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西藏与中原政治隶属关系之形成,一般都从中原历代王朝对西藏所采取之措施来分析,很少从西藏本身来分析,而本文系以西藏本身的需要来分析西藏与中原政治隶属关系形成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明代对西北边陲重镇洮州卫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西北,河湟洮岷地区都属于战略要冲。在历史上它们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在明一代,地处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洮州卫就尤为突出。此地西控诸蕃,东毗中原,北蔽河湟,历来为秦陇藩篱,西北边陲重镇之一,是中原通往青、川、藏的交通孔道,也是藏回汉各民族商业贸易往来的商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所以,历史上曾先后成为吐谷浑、吐蕃、党项、(口角)(口厂斯)罗与中原王朝长期争夺的地区之一,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在此弹丸之地曾献演过震撼一时的壮烈史剧。明  相似文献   

12.
公元七世纪初,中央唐王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藏族先民以重要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吐善军事力量之强大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令人瞩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商业经济也得到发展。不但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交流,同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也有商业联系,并成为东西方经济交往的中介。吐着王朝瓦解之后,虽然不复存在一个统一的藏族政权,但因吐著请部所处之地理位置,其与东西方的贸易活动继续保持和发展,而商业贸易的物资交流对于吐著地区的社会红济仍起着促进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主并结合近年文物、考古学等…  相似文献   

13.
民族政权是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政权的性质因时代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不同,并且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总的趋势是和中原王朝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独立政权经结盟政权向藩属政权转化。  相似文献   

14.
拓跋鲜卑是由我国北部鲜卑演化而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入建立了北魏王朝.在拓跋鲜卑南入过程中,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大,并逐渐与中原汉族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王继光、刘迎胜二教授主编的一部新的地域性少数民族通史。该书打破现行北方民族史或以中原王朝断代,或分民族叙述的编写框架,始于匈奴族的崛起及与中原民族的明确分野,终于明清王朝的北方经略和北方民族格局的形成。探索中国北方民族变迁的大趋势,建立新的体系结构,以展现中国北方民族史发展的主线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官营茶马贸易之所以在宋代兴起,不仅有其经济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一方面,茶马贸易是由分工而引起的交换,随着中原地区茶叶经济的发展,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嗜茶成风,同时宋王朝又因种种原因,需要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口战马,从而,中原与周边对茶叶、马匹的供需关系,就成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两宋时期"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迫使宋王朝把市马看做是加强军备的"国之要务",宋与辽、金,及一定时期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和宋蕃抵御西夏的共同政治、军事目的促使官营茶马贸易在宋与吐蕃之间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之后三百余年间,或因中央王朝为加强在南部边疆的封建统治而通过的行政手段,或由于统一而自然发展的中原内地与南部边疆的往来联系,大量中原内地人口通过实边戍守、行军打仗、政治流放、仕宦任职、避乱流寓、经商贩运等途径进入南部边疆的交趾地区.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区组织与国家制度、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成为相互交织渗透的一体两面.然而,民族走廊的历史进程及空间结构显然并未沿着一种预期的整合模式,中原王朝推行的羁縻统治、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重大制度和事件,在“内地化”或者“汉化”模式下展开,以期经历这些制度与事件,作为“异域”的民族走廊,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华夏的“中国”.此类想法显然过于简单,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民族走廊历史上存在多个有自己文字、礼仪与政治架构的王权及部落,中原王朝的户籍制度、礼仪规范等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方式对其影响较小,它们保持着不易改变的风习.然而,异质性较强的走廊文化并未影响到它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历史上,边远民族跨越万水千山阻隔表达慕义归化之情;在对外关系中,民族走廊的“国际”走廊属性是促成中华民族内部大认同的最根本的外部因素;此外,少数民族意识中民族间同源异流的观念,及其创世史诗中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意识,汇聚成一股强大动力,使得民族走廊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19.
吐蕃简牍石刻钟铭档案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时期是我国藏族历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其父朗日论赞的事业,兼并青藏高原诸部,建成统一的奴隶制的吐蕃王朝。随着奴隶制社会的上升和发展,吐蕃王朝成为中国西部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政权,时间亘续二百余年,不但与中原大唐王朝关系密切,影响深远,对祖国西部的开拓和发展,贡献也相当巨大。吐蕃王朝在巩固和  相似文献   

20.
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为青藏高原的东延部份。其地东邻四川盆地,南接横断山脉,西界金沙江,北连青海、甘肃二省。自古以来,川西高原就是各种非汉族居民的生息、繁衍之地。七世纪初叶,隋朝势力逐渐伸入该地区。入唐以后,又先后在这里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羁縻州,从而使川西高原上的众多部族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与此同时,吐蕃王朝的势力也由西向东进入川西高原,八世纪中叶,最终将唐朝势力完全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