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区阶层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区发育过程中,由于社区成员的分化,社区不同阶层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不断发生分化,社区内部异质性增加,出现阶层化趋势。这种分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社区的阶层化趋势能促进社区居民高度自治;有利于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增强政府扶持的针对性,从而对和谐社区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经济改革,中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根本性的重构。历史因素、住宅供应方式的变迁、房地产市场化以及人口流动是城市社区重构的基本动力。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社区将走向阶层化。这一论断更多限于纯理论描述的层面,考虑到市场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历史效应的影响和城市居民住房能力的分化,城市社区的走向是多元化的,主要趋向还是阶层融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分化明显,在住宅商品化、市场化的推动下。社会成员有了自主选择居住地的可能,因此人们因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化,在居住区的选择上出现了明显分异,同一阶层的人们因需求相近而聚居于相同社区,在城市出现了社区阶层化趋势。社区阶层化是社会分层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阶层间的矛盾,所以社区服务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才与就业》2013,(17):22-22
作为新型移民社区典型代表的苏州市湖东社区,近年来努力为居民提供“国际化”“年轻化”“高智化”“志愿化”和“全民化”的“五化”型社区教育,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整体素质、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试析农村社区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流动的频繁,导致农村社区异质性增加,并且出现了阶层分化,对农村社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不可否认,农村社区分化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农村社区的合理分化。  相似文献   

7.
体制改革前,中国社会特有的单位体制塑造了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住房商品化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单位化"城市居住结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被重塑为以阶层为导向的分异结构.本研究通过对一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再生产过程中,许多类似的传统单位制社区已从"单位化"城市居住空间中的基本单元逐渐演变为住房商品化体制下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分异格局中的底层聚集区.如何实现这类社区的重建与新生,将是城市发展与治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制度性革新,社区协商议事有助于推动一元化、集中式、单线条社区管理向多元化、分散式、网状化社区治理转型,对于协调各方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拓宽居民社区参与渠道、提升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反思西方理论话语中"公共协商"的价值倡导,中国城市社区协商能否迈向基于公共理性而展开的持续互动?基于上海市普陀区"同心家园"建设过程中社区协商议事的本土实践,在分析社区协商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社区协商对于社区治理转型的意义,以"动态化"视角审视重塑多元主体,规范社区协商内容,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理顺协商流程,处置协商结果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程序和技术,并指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协商面临的诸如公共性缺失、价值观碎片、阶层差异等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对我国城市社区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社区正呈现出向规模化、阶层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趋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它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结构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对于城市社区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总之是利大于弊,是一种值得正确引导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从以下方面继续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第一,明确认定社区矫正行刑性和社会性双重法律属性;第二,适时制定《社区矫正法》;第三,明确司法行政部门是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第四,规定社区矫正官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法人员;第五,加强自治型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矫正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的社会阶层有贵族、自由民、农奴、家奴、宗教神职等5种,包含7个等级。等级社区主要有召庄社区、傣勐社区、滚很召社区。各等级社区的职能不同,并与各等级所属阶层相关。等级社区各阶层之间的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后单位时代的社区功能已经式微,而如何重拾后单位时代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地方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虚拟社区充溢下的后单位时代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对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相关研究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社区网络平台在加强社区服务的再地域化、促进社区主体参与的再地域化、社区治理的再地域化、培育社区"共同体"的再地域化等方面已成为重要的载体。因此,在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建设基于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将成为信息化后单位时代我国进行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必将成为社区共同体培育的重要抓手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第六届农村社会学圆桌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运用综述分析法,归纳总结“第六届农村社会学圆桌论坛”典型观点,为现代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关于国家治理下的农村社区及其运行逻辑、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建构、关于农村社区现实困境与治理危机、关于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以及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研究结果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在理念与实践方向上尚存争议,但乡村建设已在推动,其主要治理模式表现为本土精英自主型、政治权力主导型、政策资源干预型和社会资本下乡型。研究结论表明社会转型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在于重构治理主体,培育职业化农民精英阶层,内化“外部资源力量”,实现农村社区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4.
关玉 《国际公关》2023,(18):91-93
面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概念的出现及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提出挑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在管理、需求、供给等方面因未及时关注智慧集成技术的新变化,导致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质量堪忧。作为公共服务智慧化应用的承载者,城市社区为其提供广泛开展的现实场域,借助服务的“智能化”、社区居民的“智慧化”创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精准获取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从而实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善治善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也必然带来社区建设模式的转型和社区运行机制的重建。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结构类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正在由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转变。当前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主体的行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是理论建构和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基于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未来理想图景是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未来的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下,存在着党、政府、社会、市场和居民五大主体,实践中需要在有效整合社区利益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与社区间平衡与协商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间伙伴与共赢关系、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间互补与互限关系为框架的社区建设主体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线旅游社区群体凝聚力是保证社区良好发展和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以在线旅游社区为对象,将社区认同和社会惰化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社区卷入度作用于群体凝聚力的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卷入度对社区认同有积极影响,社区认同对社会惰化有负向影响,社区认同和社会惰化分别积极、消极作用于群体凝聚力.该结论对在线旅游社区群体凝聚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对一个城市边缘化社区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了边缘化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聚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住区规划和建筑方面的对策;最后讨论了边缘社区的聚居模式和阶层混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的数据和问卷为基础,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年龄、社区类型、是否党员、单位性质和阶层认同因素对居民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投票行为影响显著;而收入、住房产权因素对社区居民投票行为影响不显著,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与分析.最后对将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